家电论坛

京东旗舰店
 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mzyr

[各地社区] Hifi巅峰@华山论剑俱乐部

  [复制链接]

1

主题

148

帖子

3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2-3-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顶,可以这样修建听音室
2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8

帖子

3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2-3-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已经有生产这种吸音板,听音室上下、四周全部 用这种板材装修,花钱不是很多,效果良好。
100804kous2.jpg
20059169415686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8

帖子

3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2-3-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是发烧大家,可以按照SCAN的听音室设计,投入几十万元装修。
如果追求最好,可以以美国的奥菲尔德实验室(Orfield Laboratories)为蓝本,花费巨资建造静音室。奥菲尔德实验室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确定的地球上最安静的地方,这里99.99%的声音都被吸收掉。
这个消声室用30厘米厚的混凝土、双层绝缘钢墙和厚1米的玻璃纤维吸声尖劈建造,以达到超级安静的效果。


tys.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8

帖子

3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2-3-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音乐厅的设计,缩小一些作为听音室,听音效果应该非常棒,当然投资不菲,至少200万大洋。

经典的无电音乐厅.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8

帖子

3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2-3-9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空间的听音室不仅对低频延伸有帮助,还可使声音感觉更轻松,更具活生感。
      对于小的听音房间,最好避免房间任何两面的尺寸相等,或一面恰好是另一面的两倍,也就是正方形或长宽比是两倍的房间,因为这种比例的房间会产生驻波、低频声共振,造成声染色。建筑声学特性有4个方面需予考虑,①混响时间,②混响衰减的扩散特性,③房间的频率特性,④环境噪声声级。
  房间内从墙壁、天花板、地板、家具和人身反复反射所形成的声音持续存在、逐渐衰减的现象,称为混响(rever beration,也称交混回响)。它和回声(echo)不同,回声不是一种平滑的衰减而是声音的突然返回。对于室内声学的最重要指标,首先是混响时间,它是声能衰减下跌到原有强度的百万分之一(60dB)所需的时间,对于一个已确定的房间,混响时间主要取决于吸声处理。对于Hi-Fi听音房间的混响时间,可取0.4~0.5秒,当然没有混响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0

威望

禁止发言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2-4-28
发表于 2012-5-2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吧












房屋装修 http://www.a80.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8

帖子

3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2-3-9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论    hifi是技术+艺术,永远没有end
       常有烧友在完成自己的diy后、或组建完成自己的听音系统后,感觉是end了,但这是阶段性的,很快就不满足了,所以可以理解。而商家标榜自己的器材是hi-end,却是哗众取宠、带有商业目的。对于此类商家,艺术素质如此之地,真正的发烧家都会不屑一顾。请各位发烧家来发布自己永无止境的hifi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8

帖子

3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2-3-9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zyr 于 2012-5-3 08:39 编辑

发烧家1、
       正在diy荷兰Kharma(理想之声)的Grand Enigma,这是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都想得到的一款产品,重量达10吨,售价100万美元,集合当今最先进的科技及声学构成原理,就连音频导线都是纯度最好的金和银,其制造工艺至今未公开,全世界也就这么一套,绝版啊。
       这样的音箱,diy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位发烧家准备的箱体材料是密度最大的乌木、用当今世上最好声的喇叭。期待!!
01荷兰Kharma的Grand Enigma 100万美金.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8

帖子

3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2-3-9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烧家2、
    用丹拿T330D高音和12寸低音、魔雷6寸碳纤维三明治中音,diy三分频。箱体用直径80公分的整段鸡翅木掏制。

鸡翅木.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471

帖子

2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22
注册时间
2005-5-31
QQ
发表于 2012-5-4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的文章:victory:
找时间发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8

帖子

3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2-3-9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烧家3   论hifi 技术
       对发烧是一门技术的问题,大家可能不会有什么异议。因为它本来就是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实 现对声音的还原和艺术欣赏的。 既然如此,那么首先就必须考虑如何真实再现声音的问题。现代的Hi-Fi音响技术认为,理想的器材应该是一套忠实于原声源的无差别系统,无论在质 感、声场、动态、音量、音域等各方面的重放都要恢复到与声源一致,使对艺术的欣赏者获得与录音时一样的声响效果。因此,真正的Hi-Fi音响器材对全音域而言,是纯线性的、无失真的。 现代音响技术包括:声音的录制编辑技术、信号存贮技术、信号转换技术、放大技术、控制技术、建筑声学技术这几类。它们所用的器材都是遵循Hi-Fi的思想来设计、制造和发展的。所以发烧器 材都以追求Hi-Fi作为唯一的标准和其灵魂,即便是声音控制设备生产也是如此,必须在保证Hi- Fi化的前提下来实现功能化。
       随着音响技术、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今天的放大器,频率可达到100k Hz,总失真达 到0.1%以下,线性、瞬态、信噪比等指标已接近了Hi-Fi的总体要求,并在Hi-End思想的影响下向 个性化方向发展;A/D、D/A的信号转换,在技术上几乎可以达到任意精度;32CH的多通道数字录 音基本实现了对全声场信息的控制和原音录制;超海量的光信息存贮技术可以做到更精密的声信息 无损存贮和提取;声控制技术发展更是丰富多彩,利用DSP等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而改变声信号的 强弱、相位、谐波成分、频率响应、瞬态表现…,为加工声音效果提供了极大方便;通过建筑声学技术与多通道放音技术的配合,对局限房间内的声场还原也不再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毫不夸 张的说,利用现有技术已经能够对原音按自己的需要进行艺术的再创作(例如一些DJ对声音效果的 制作,一些发烧友对音响系统的个性化配搭和调整),从而推动了音响向艺术方向的发展。尽管现 在的技术水平仍需完善,还存在扬声器等至今发展缓慢,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与照相类似,音响对声音的再现是被动方式来实现的,其对艺术创造的限制性较大。并且,由于限于经济等条件,国内大多数发烧友拥有的器材很有限(几乎都是只有一套设备),听音欣赏 中很少可以做不同的器材配搭,审美实现的范围窄,所以他们主要关心的还只是信号转换技术、放大技术等实现声音重现的问题,从单纯技术的角度去认识音响。特别是受Hi-Fi的一些传统观念的 影响,现在的许多发烧友并不认为音响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手段,而是将它看做是能再现声音的工具。应该说,这种情况与国外相比,在全面认识音响的技术性质方面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 段。 坚持"音响是技术唯一性的"人认为:音响只有是技术唯一的,才能保证Hi-Fi观念的纯正。 但是,这种想法从一开始就是理想主义的!只要技术对音响系统中的非线性存在还有一丝一毫被保留,就不可能实现。因此,这个观点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第一,电路理论上不存在纯粹的线性放大 器,而且音响电路不是电子技术发展的主流,已很难还有大的突破;第二,Hi-End思想出现以 来,音响系统研制已经向个性化发展,以满足人们在使用音响中审美观念的实现;第三,随着社会 越来越世俗化、商品化,人们对利用音响进行声音欣赏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则Hi-Fi以"真"作为音响唯一评价标准的思想将被瓦解。 也正是如此,追求音响真实还原声音的努力虽然仍会继续,但更多的人会把眼光转向满足聆听声音的心理体验,使音响的声音重现更艺术化、更符合于自己审美实现的目标,把音响技术的功 利及效能发挥到极致,最终超越于单纯工具的使用。
       从技术的观点来看,难道音响对声音的还原就只能体现声音原本的性质么?其实音响还包含了其本身对声音的表现,所谓的"英国音"、"美国音"…也正是利用了这个性质才创造出来的, 并没有人认为它不符合Hi-Fi,而真实的声音倒是只有一种。因此,大家对音响在"唯真"、"唯 美"的观点之间已经妥协了。只存在心理上接受不接受的问题。而许多日本制造的音响、一些监听用的音响倒是很"真"的,但大家并不喜欢,认为缺乏文化气息,特别是日本音响被说成了没有 "音乐味",根本不能听。就技术而言,我相信日本人要把有"日本音"的音响做出来并不难,可 是市场会接受吗?有多少人能接受呢?今天,音乐的主流是欧美音乐,即使要民族化,考虑到向世界介绍的因素,也要含有欧美化的成分。试想如果日本人把他们的审美观念贯穿到音响制造中来, 这样的音响还想卖到全世界吗!那就走"唯真"的道路吧,起码这是对Hi-Fi的彻底体现,但这在 中低端产品上是很难做的,并由此引起了大家的一片谴责。再说"中国音"吧,虽然也令国人魂牵 梦萦,从市场出发,制造商是否愿意去做呢?发烧友们不是言必称英国,道美国的嘛。
        对发烧友们来说,利用现有的器材配机现在已是和DIY居同等地位的技术了。这是因为音响器 材多样化发展的结果,若所有的音响都是"真",那我们就会失去欣赏多样化声音效果的机会。在 国外的一些发烧友中,他们拥有的器材往往不只一套,所以可以通过器材的多种配搭实现对声音的表达和选择,根据不同的声音特点确定欣赏目标,使声音的形象和意味按自己的理想充分表达,符 合于自己的审美需要。甚至有一些人采取了放弃以"真"为准则的聆听态度,认为:欣赏就必须使 我喜悦,应当是我所需要的。把声音控制的一些器材引入到了音响的聆听欣赏中来,用改变声音的音色、频率响应、声场、时间等方法,达到欣赏目的,当然尽管如此,为了保证对声音原作的欣 赏,他们还是为"真"留下了一席之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为什么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要 在对《蒙娜丽莎》的临摹中将蒙娜丽莎改为圆眼睛,加上向上翘的小胡子。这其实是一种利用完美对表现自我的一种表达。而这对于久已习惯于具象欣赏的中国人来说可能是难以接受的,反映到音 响的欣赏中也是这样。
       另外,计算机技术发展也将为音响的声音表达创造新的技术途径,从而丰富音响的审美。到底未来的音响将如何发展,Hi-Fi是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体现,还是作为审美的标准被坚持下去 呢?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8

帖子

3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2-3-9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zyr 于 2012-5-4 17:59 编辑

发烧家论hifi文化
       虽然文化有许许多多的定义,但在人类学中,文化则是指由人们生存状态所产生出来的独具一格的生活风尚。由于这个定义与我要讨论的问题相近,姑且采取这样的概念,不必陷入更多争论。由于关于世界发烧文化的有关情况和资料很难收集,这里主要就中国的发烧文化做些讨论。
       根据文化学研究,文化大体分为主流文化与俗文化两种,发烧是人类现代电子技术发展与音乐欣赏习惯相结合产生出来的结果,起自民间,可算为一种俗文化,但在音乐欣赏上,它又只能算是亚文化现象,即它是由音响方式来实现的,有别于大家通常认为的一般音乐欣赏方式。由于主流文化必须与俗文化依存,在一定的社会中,主流意识必然要反映到俗文化中来,这是与大众教育有关的部分,主要起到稳定社会和次序的作用;俗文化是大众意识的发展,一方面它为丰富主流文化提供了必须的基础,另一方面它也受到主流文化的约束,当它与主流文化冲突时,就会受到社会的压抑和抑制。自汉朝以来,中国承续发扬了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以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宽容态度兼收并蓄外来文化,中庸、有序、典雅、浪漫、具象、整体的思维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缺乏形而上精神、重形式而不重内容、先境界而后谋于事、求真而不唯美、重实际而轻分析、重结果而疏过程、群体无意识多于独立思考、趋同于群体人格而独立人格不完善等倾向流露于文化与行为之中,而这乃是我们中国人发烧的根!同时,因为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影响,抽象的、个性的、唯美的、荒诞的、结构主义的等等现代艺术及欣赏形式很难被人们认同或理解。由于发烧是俗文化,社会思潮也无不反映到其中来,如港台植根于世俗化和娱乐性的以消费文化为基础的"金粉艺术"和欣赏情趣,往往有人趋之若鹜,跟从者众焉。西方文化是今天世界文化主流,自文艺复兴以来历400余年人文主义熏陶,它人性张扬,广收博采,个性发挥,艺术创造开放,流派众多, 适应文化日益多样化发展和人们世俗心性的要求,并籍以科学手段和文化渗透,优势居高,被中国文化人所认同,也被大众所追随。随着中国发烧热的发展,"英国音"、"美国音"等遂成为发烧 友的偶像,不少发烧友不问Hi-Fi为何物,无视音响与现代音乐艺术的关系,盲从求"真",使中 国审美观念很难指导发烧,透入音响产业,创造出"中国音",不也哀哉!从亚文化角度来看,中国的音响欣赏方式仍然以求真中的求美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音响应用的技术发挥与艺术发挥不足,发烧友的个性表现还不成熟,情趣和品味也有待提高。
       在发展上,社会发展先于文化发展而依赖于文化发展,所以研究发烧文化还得先从其社会群体及构成谈起。发烧是人们对音响的偏好引起的文化现象,在社会中并不具有阶级、阶层的性质,为一种兴趣聚集群体或个体。中国发烧友在全国均有分布,绝大多数都集中于城市中,尤以大中城市为主,构成城市文化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有的地方发烧友有经常的小群体聚会,多数关系不密切,联系很松散,也有的是个体活动,跨地域社区结构不明显。目前,国内Internet网发展迅速,有关发烧的网站或BBS已有数十家,为有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的发烧友互相联系、交流提供了很大方便,成为一些发烧友经常聚集、谈论的地方,跨地域社区将有可能由此形成。发烧友中情况多样,主要是音响制作者、音乐爱好者、调音师、电声工程人员…爱好于音响欣赏的人。这些人大多数以男性为主,有高中以上文化,年龄在20-50岁之间,或多或少有爱好摄影、绘画、听音乐、学乐器…艺术活动的经历,其成分在社会中具有横断性,主要是干部、艺术工作者、科技人员、商人、教师、职员…,其中不乏艺术家、学者和各种专家等高级人才,也有坊间制作者、音响小经营商等人士。中国发烧友按对音响的不同趣味可粗略分为:制作派、器材派、摩机派、欣赏派、录音派。其中,录音一派,因受条件限制,尚待很好发展;也有的人技术、艺术素养优良全面,身兼数派,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有许多是入道不久即放弃发烧的人。发烧友无论在概念上或是在社会群体中都十分模糊,并经常发生变化,是一个很不稳定的群体。
       在一般人眼里,发烧友是一群不顾自己生活,疯狂进行器材升级,不是听音乐,而是专门注意音乐中声音的细节从中"挑刺",喜欢找"咳嗽声"、"摩擦声"、"拉凳子声"、"喘气声" …,听"口形"、听"形状"、听"高矮"…的"怪人"。其实,发烧友只不过是为了用音响完美地保存和还原出真实的声音而已,也就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Hi-
    为了说明发烧友的意识来源与心理成长、自我实现、人格性质,请先看一下bridge先生在 《视听论坛》上的发言,这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他说: 在听过的梁祝cd中,我觉得雨果发烧碟一中西崎崇子的小提琴音色最美,最娇艳,有光泽,富于技巧,但是,不被我喜欢。各位大虾的看法呢?
    其实我想说的是,发烧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个人观点):听声音的,听音乐的,感受音乐的。不论唯真还是唯美,不论是相信曲线还是相信听感,不论追求的是声场、定位、透明、通透、延伸,还是追求音色、形体感、音乐味,也不论是寻求真实的现场重现还是更愿意讨好自己的耳朵,只要你的重点在于声音中的某些因素,那么,就是在--听声音。假设100%是完美无缺,可能为了解决10%,5%的不满意的因素,孜孜以求,痛苦不堪,反复折腾,可能每个发烧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也从中体会了苦与乐。
       如果可以把声音的因素放在次要的位置,更愿意去享受音乐的优美旋律,享受韵律和节奏的 美感,可以说是在--听音乐。这时,随身听也可以,收音机也可以,只要是喜欢的曲子,喜欢的音乐,就愿意去听,去享受。 但是,我觉得,仅有声音和音乐是不够的,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在美音妙语萦绕四周的时候,可以静静地听,可以慢慢地感受音乐中传达的情绪、感情,仿佛在和作者,或者演奏者进行一种交流和沟通,被音乐感染,为音乐感动,随音乐思索,那才是很美的享受。这时,声音和音乐都不太重要了,器材的档次、名气、价钱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种情境,那种气氛。千万千万别被人打断哟。
       可是,好的音乐,好的器材,细心的调整,可以使我更容易的感受音乐,感受心灵沟通的美妙,所以,还是要追求,还是要发烧,还是要自找麻烦。从这篇文章来看,我们已经感受了一个发烧友从实践-欣赏-再实践-再欣赏…的不断求索,为自己所追求的不懈努力。正是在这样的反复循环中追求着完美,使他们的意识得到了升华,心理经受了磨炼,在欣赏中看到了自我。尽管音响并不完美,条件是那样有限,但他们靠着理想在追求着完美,希冀把有限推向无限,从而实现人生的极致,体现了尼采所说的人类的意志与精神。经过不懈的努力"修炼",大多数成熟的发烧友都有很强的信念,具有独立的人格精神和对音响的独立理解。对发烧议论,即使自己被大家认为是错误的,在没有被证明之前,也不为旁人说道所左右,有的人甚至声称自己就是要坚持到底的"死硬份子"。但他们也是能知错就改的,因为要克服发烧路上的一切障碍,就必须首先克服自己心理的障碍和错误,选择正确的方向和方法。在发烧友的思想世界里,"真"与"美"是最基本的元素,无论它们是来自客观或是主观,一切的音响,一切的欣赏,都将以此为准绳,因为这是他们对发烧追求的根本理解与终极目标。由于发烧友注重个人的体验,无意识往往表现出经验性、主观性、个体性的性质,有一个习而惯之的过程,被发烧友们称为"修炼境界",在无形之中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发烧友之间相处是以兴趣维系的,而后才是知识与友情的交流,表现了独立自我与松散群体的联系方式。在许多情况下,发烧友是通过朋友介绍或在听音室的试听中而相互认识,由相投的趣味产生交往,为共同提高达成友谊。Internet网 出现后,更多的朋友则是用"闯入"的方式,通过交谈或互相帮助与大家相识,以兴趣来组成单纯性的虚拟社区。大家犹如同路人那样,来自不同的道路,在叉道上与一些人分手,又与一些人相会,然而大家都保持着一种坦荡和真诚,记住那份缘。
       发烧友的知识构成是与使用音响相依存,与欣赏音乐息息相关的,经验性很强,综合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类:声学和声学技术的知识-它是深入了解声音本质、声音产生和如何实现声音重现过程的基础,对于正确理解Hi-Fi的许多概念是必须的,并涉及电声学、建筑声学等内容;无线电技术知识-对DIY、摩机来说尤需要深入学习,特别是掌握电路、扬声器系统、器件、数字化原理,看懂电路图,具备一定的电路、音箱、印刷板的分析设计能力,掌握电路性能、测试调试方法、音响装置的制作工艺,对于利用器材者,至少也应当了解电路性能及电路结构的性能、特点,音箱的类型、结构及其性能、特点,制造器材使用的工艺技术及其功能、效果,掌握有关性能指标的知识 和听音评价的方法;音乐和音效知识-它包括各种音乐的表现特点、配器方法、音乐程式、声场布置等,各种乐器的声音、音效表现和应用特点,乐曲的作曲背景、民族特色、配器形式、反映内容、情绪变化等,作曲者的生平、人生态度和性格、作曲特点,乐队及歌手的演奏演唱风格、特点和表现力,指挥对音乐的诠释和演绎……;使用器材的知识-它包括各种器材的类型及特点、器材 使用中的要求、聆听环境布置、音箱及机子摆位、房间音响及响应的测量与调整、煲机与维护、器材搭配、实现音效的各种方法……。其它还有诸如音乐艺术理论、唱片录制手法、各公司唱片的音效特点、调整音效的经验、心性修养、艺术欣赏等方面的知识。但也有的人认为发烧最终还是"靠 耳朵收货",只注重主观体验,以"玩物"为本,忽略了对知识的修养与感悟,虽有娴熟的发烧技 能,也难达修养心性的境界和目标。就过去几十年的发烧历史来看,发烧总是要与电子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器材出现,新的技术出现,往往都会产生新的发烧形式,推动发烧个性化、艺术化的发展,然而Hi-Fi迄今仍旧是发烧友们心中的最高理想。
       为了描述我们所面临的世界,传承知识,进行交流,文化总是与其对事物表述的符号化共同促进发展的。经过80年代末之前的开蒙,近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发烧文化正在中国逐步蔓延,发烧人数扩大,使"发烧语言"也丰富起来,专用词语大概不在千数之下, 即使要编一本《汉语发烧词典》可能也不是难事了。目前一些经常性的发烧友用语已逐步向规范概念发展,并在交流中被大家所认同,特别是在主观描述声音性质、器材评价等方面更独树一帜,其含义已由通常理解蜕变,甚至不为流外人士理解,只是作为发烧友们交流的基础。通过符号化发展,实现了对认知对象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定义,也就区别了自我与他人,通过自我形象的观念发挥,确定了他人应该是怎样的观念,构成发烧友与其他人、与发烧友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发烧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范式而独立存在。一般而言,除少数有怪僻的人外,发烧友是很容易通过沟通融入各自所处的社会的,也很少会有被他人排斥的现象。因为,中国的发烧文化正逐步发展起来,发烧友中非标准概念使用常常是普遍的,这些由个人或少数人创造出来的词语在大家的概念中是很模糊的,也经常引起理解上的畸意,成为大家争论的焦点。
       发烧友非常崇尚自我独立的精神,这一方面是为了在独立判断中确立自我,以"我"为中心完成Hi-Fi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借助群体力量促进个性发展,自立于"发烧之林"。由于受中国文化因素影响,中国发烧友的自我并没有西方人那样的人性张扬,常常表现出谦虚谨慎和对群体的尊重与依赖。在他们中间,互相帮助,互相理解是处世的基本规则,不以一己之见是否被承认定得失,不以水平高下论卑尊…更看重的是群体中的和睦、友爱、"义气"与境界。当然也会出现一些 "鸡鸣狗盗之徒",但他们很快就会被大家所鄙弃,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今天,并不完美的Hi-Fi并没有给发烧友的希望带来多少回报,绵绵不绝的期待,就成了发烧友们与Hi-Fi理想结下的不解情结。尽管发烧友们的思想常常是理想主义的,可是大家普遍认为立足现实更加重要,毕竟生命是有限的,条件是有限的,技术是有限的,只有把发烧发挥到极致,才是对发烧所追求的真谛。所以完美主义在发烧友中极具影响力,有的人换机频繁,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完美主义影响的来源,最主要的是Hi-Fi和审美追求,由于它们相互交织,使发烧成为富于想 象力的实践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决定一个目标,不断向上爬,直至精疲力竭为止。有时,我们感觉似乎已经达到了End,但如果不是固步自封的话,有一天你终于会发现它并非真正的顶峰,因为我们不知道真正的顶峰在那里,就象登上景山看到的只是北京城一样。于是虚无主义的一些想法接踵而至,使一些发烧友热衷于用自己所处的现实来描绘"天堂",乃至用End臆想回避Hi-Fi所带来 的事实,希望对Hi-Fi情结有个完满的了断,也就有了一些发烧友把300B电子管、威廉逊电路、 3/5A音箱…推上End宝座的现象。正因为人性对疲惫的追求容易产生脆弱,虚无主义对个性化与 Hi-End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一些发烧友偏离了向Hi-Fi发展的轨道,转而把 "唯美"和"为我"当作了实现"音响梦"的目标。
       音响在电子类商品发展中是一类"古典"而成熟的产品,已不再是电子行业发展的主流,要 获得新技术的支持也比较困难,虽然全世界有众多的音响师对完善音响技术仍然做着努力,但规模已经很有限。随着人们兴趣向多声道、多功能、多角度欣赏的表现发展,Hi-Fi最终只能留下纯技术的内核,音响发展将会与Hi-Fi理想脱节越来越多。是追求Hi-Fi,还是追求声音的艺术欣赏, 是时常困扰发烧友的问题,Manfred在《音响发烧无线电》论坛写到:"烧器材的苦恼在于真正的高保真其实是腻味的。于是便有了风格的追求。而风格就是偏重,强调。有所取必有所弃,这有未免留下遗憾。所以烧的厉害的烧友常常要换机,在厌倦一种声音后,试图出新。但所能选择的实在有限,即使不考虑财力,而又有几个能不考虑财力的呢?这时就陷入在世俗中来。在这世俗计较乃至超脱之后,才能超脱。而世俗的超脱又决不能帮我们攒钱的。这种两律的背反往往使得我更象在地狱而非在天堂!" 由此看来,在许多发烧友中正在滋生着实用主义,出现西方那种把音响作为 声音再创作的工具,只是时间问题,Hi-Fi对世俗化的抵抗是苍白的。尽管有人愿意固守Hi-Fi原 来的观念,但大众更加希望音响能够为他们带来丰富的生活,使发烧在生活中变得更有意义,这就要求Hi-Fi观念在变化的社会条件下有新的发展,适应社会对发烧的选择。
       从文化的角度探索,将来发烧到底会变得怎样呢?我认为:它会更加依赖于商品社会发展, 发烧友的素质与水平会趋于国际化,同时也会提出要突出民族性的要求,追求个性化和自我表现则将成为推动发烧长久不衰的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271

帖子

20

威望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7-3-24
发表于 2012-5-4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soso_e179:}
俺ID的含义是:为了发烧而买楼的主。。。
HIFI发烧友QQ群:238781496
pioneer hl-5 cd机 Cambridga-dacmagic plus carver1065 pioneer S-A4SPT-P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8

帖子

3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2-3-9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烧家论hifi艺术
在美学中,美感、审美和艺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有差异又相统一的整体。其中,美感是人类羞耻感的泛化延伸,与具体存在的文化有关;审美则是以生与死、人之大欲为欲念基础的情感追求,是人们用其所获得的美感去感受事物形象,对具体事物产生同构心理感受的过程,它们都是有偏向的。而艺术,无论是美与丑、真实与虚幻、复杂与简单、清晰与混沌、和谐与骚乱、荒诞与严肃、悲哀与喜悦、粗糙与细致、伟大与渺小…都可以产生审美趣味,引起情感的幻化和共鸣,具有相同的审美价值。我国词书把"艺术"解释为:从现实中升华而出的具有典型性的意识形态。这是基于社会学的观点。在各种艺术理论中,还有专家公认说、约定俗成说、美感响应说等众多观点。但在美学中,艺术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概念,依然没有得到共识,迄今对什么是艺术却仍然莫衷一是。由于艺术在社会中具有丰富的含义,以至一些语言分析学家认为应该在科学术语中将它取消,具体地去讨论绘画、音乐、雕塑、建筑…问题。然而,这就阻碍了这些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在更高 层次上被归纳的可能,违反了人们对艺术所形成的基本意识,并没有得到社会承认。既然如此,么将如何来说明发烧是一门艺术呢?我想,这主要应当从它所依托的形式、所产生的形象和引申出的意味来具体考查和说明。
       许多发烧友认为音响仅仅是重现声音的载体,发烧的美感来自原本声音所表达的内涵,所以 艺术的是声音,并非音响。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基于对Hi-Fi理想的狭义认识。因为,它不能,也必须不改变声音原有的任何性质。这对于必须实现真实声音的要求而言,这样理解发烧也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高级的剧院、音乐厅是不依赖音响来放大声音的,即使有音响,也要在保证对原声音不造成明显影响的条件下使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今天的音乐表现已更多地依靠音响来实现了,如果流行音乐和通俗歌手没有音响来创造效果,烘托气氛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电子音乐;对 于音乐爱好者群体来说,利用音响来适应自己的欣赏趣味也是很普遍的,据国内一项调查,结果有 27%的人认为音响的音乐更美,有28%的人则认为在音乐厅听音乐才美,其他人或认为差不多、或说不知道;而发烧友们,虽然仍然在坚持"真"的观点,但更多的人并不反对有音染的"美", 在欧美有的发烧友甚至是用音响创造自己的"美"。可见真正将Hi-Fi作为审美标准来坚持的人已少之又少了。
       音响是声音的载体,但它是能够改变声音效果的,即使是被公认为Hi-Fi极品的产品也是一样的不"真"。那么什么才是"真"的呢?就音乐创作到发烧欣赏的过程中,应当说只有乐谱才是音乐有形存在的本原,它才是唯一的真实。音乐声的产生只是演奏产生的结果,它包含了指挥与乐队共同的艺术再创造以及乐器和配器所能产生的各种声音效果,如若要Hi-Fi,那么就应当只有一种声音。而我们从音响听到的声音,又是经过录音、音响重放、环境干涉得到的结果,它也是被"加 工"了的音乐声,又为何不可以是对原音乐的艺术再创造呢,不是许多发烧友都有自己的听音偏好吗(这里不是指对某些音乐类型的喜好)?所以,Hi-Fi只应作为音响制造的标准,把它作为声音欣赏的标准反而是有害的!因为,音响没有Hi-Fi作为保证,就会失去对音乐表现的基准,这与没有好的乐器就不能正确实现乐谱音准的道理是一样的。相反,对声音的欣赏,则是在听到正确的声音的基础上,也要满足个人对这些声音效果体现的喜好和多方面的乐趣。
     尽管在发烧中音响、乐器、乐队、录音的作用各不相同,但作为载体的性质却是一样的。一切艺术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载体,发烧就是利用音响作为载体形式而实现声音欣赏的。每一套以不同方式、不同产品、不同环境组合在一起的音响对其重现的声音都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就和一件件的艺术品一样,但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音响只是一种器用而已,所以谈不上是艺术。其实有许多我们现在称为艺术的东西,原先也是以实现功利为目的的器用,陶瓷艺术品、教堂庙宇、佛像、典籍、圣歌和祭祀音乐…无不是这样。而器用又是怎样才转变为艺术的呢?这主要就要看它有没有超越其功利,能够引起审美趣味的东西了。就音响而论,且不说在录音中,DJ必须要根据自己对音乐 的理解和音响器材声音还原的特点对原声音进行艺术处理,就是放大器制造中的声音调校也需要有丰富的审美体验和对组成元件音效的了解。在70年代以前,使用放大器只是为了得到适当响度的正确的声音,厂商和DIY们在放大器设计制造中主要还是从减少失真来考虑问题的,对放大器的音效 影响并不太在意。其后,随着Hi-Fi音响在家庭中的普及,大家才逐步认识了怎样用音响器材获得 所需美感的方法和体现审美趣味的方法,对电路结构、有源器件、无源器件、线材产生的声音效果进行了大量探讨,使今天的人们更加追求于用音响进行对声音的欣赏体验,而决非仅仅是为了Hi- Fi。于是使音响产生了对其功利的超越,转向了对审美趣味的体现。
       艺术是以审美手段、艺术产品、审美经验为整体而存在的,既然发烧是艺术,那就不能例外。我认为,发烧之作为艺术,就是以音响为审美手段,通过改变声音原有的效果(不做任何改变也是其实现方式中的一种特例),重现为艺术想象的幻想世界来产生艺术产品的,并且与人的审美 经验相互作用,而成为艺术品存在于人的意识中。每当我们欣赏这些由音响重现出来的声音效果时,其效果便是幻想的实在,虽然这个幻想的实在并不等同于载体和个人的审美经验,但它的状态、性质都将取决于载体和个人审美所提供的一切。但是,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经常是模糊的。一方面,对于那些音乐发烧友和坚持"唯真"标准的人而言,由于他们并不是追求于声音效果所产生的幻想实在,音响对于他们仍然是作为一种器用,所以谈不上将发烧作为一种艺术来对待;另一方面,处在不同文化、历史、伦理的背景下的人,对发烧的审美手段、审美对象能否作为艺术,作为什么艺术的判断不同,在具体认识上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从对美国作曲家凯奇的名作"4分33秒" 是不是音乐的争论就可见其一斑。所以,发烧到底是不是艺术,还要决定于载体存在的条件和个人的审美素养、审美方式,使主客观通过审美对象求得统一。
       如果我们这里假定发烧是一门艺术,那么我们下面再对发烧艺术的形式、形象、意味如何形成,是什么作用做一番讨论。任何艺术形式的形成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发烧也是从最初只是为了实现放大还原声音的功 能发展到如今对声音效果的控制,而为发烧走向艺术提供了表现形式的。尽管现在人们还不能通过设计和参数控制来预知音响器材对声音的全面影响,根据目的来制造出音响器材,但我们毕竟已经基本掌握了许多元件、电路、器材对声音效果的影响,还有许多发烧友仍然坚持不懈地在对每一种元件及其参数的作用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加深对电路结构的认识从而改进电路和其制作工艺,探讨音箱的形状、扬声器材质对声音重发的影响,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信号的保真度,应用器材配搭实验实现声音欣赏…,知道如何控制器材,使声音的表现变得冷、暖、厚、薄、快、慢…,满足自己对声音欣赏的趋向,这就为发烧艺术的形式发展建立了广泛现实的基础。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发烧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体正是在这一点上结合起来的。
       在大量实践中,发烧友们通过对音响器材的使用,逐步形成了对声音各种效果变化的领悟、 想象、理解、感受和感情,使发烧中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在感性中得到统一,产生出了审美的愉快和心理结构,并使声音效果的表现突出在对声音领悟的感知之中。另外,具体的音响器材使用带来的效果也会影响人们对声音的感知,电子管的黯淡微光总是与温暖的音色形成联想,号角音箱本身就让人感到有气势和声音的力量,老式的器材往往有种古典的意味…,从心理上影响人们对欣赏其声音效果的评价。应用什么器材,表现什么声音,对我们感知声音效果也是很有讲究的,许多人都认为听古典音乐用有"英国音"的器材更好,有"美国音"的器材长于流行音乐、爵士乐的表现,室内乐则更符合"德国音"那种冷静凝重的特点…,随着现代音乐发展和与影视艺术的结合,表现声场流动的作品已屡见不鲜,而这已非2CH的两路立体声系统所能表现,于是产生了THX、 DTS、AC3等多声道的系统,创造了更新的声音效果感知形式。发烧感知形式的发现、创新是非常困难的,要突破固有的感知形式,引起新的审美,就必须把声音审美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器材制造结合起来,以一时、一事所得的独自心得,是难以成功的。当然熟悉传统欣赏形式的人也会提出种种理由、列举种种缺点反对新出现的艺术感知,然而艺术形式的发展永远都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步,因为它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正通过人们对声音审美的认识向更宽广的感知世界延伸着;向现实世界的社会性、时代性延伸着。
       作为感知形式,除了具体的外,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把声音分别为稳定的-运动的、清晰的-模糊的、理智的-感受的、古典的-浪漫的…就是抽象化、符号化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会通过审美对声音表现的感知产生整体的影响。由于抽象的过程来自对大量具体声音的感知,一旦形成就很难从意识中被抹掉,所以它是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不仅存在于个人头脑中,也会产生社会影响,例如把Hi-Fi作为声音欣赏的标准,就是这种抽象感知形式的结果,是一种以零变化为符号的理想的感知,并非是发烧友们无视于时代、社会发展已经带来了新的对声音感知形式,故意要采取保守的态度。因为每个人的实践过程不同,其抽象感知也不尽相同,往往大家在探讨声音赏析的时候,虽然采用的符号是相同的,却理解不同,最后才发现并没有说到一起去。由此可见,抽象感知形式虽然来自具体感知形式,但它的存在方式却与对具体的感知不同,它主要影响的是更深的意识层,所产生的审美影响比具体感知更为深刻,在审美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形象是艺术对其题材、主题、内容等的具象体现,与人的情感有着紧密联系,在欣赏中表现为对艺术情节所呈现人的本能、冲动、希望、要求、期待、恐惧…的认同和从艺术幻象中的自我实现,从而打动人、感染人、启发人、激励人、陶冶人。由此可见,发烧中这样的形象是依赖于具体的声音,如音乐来实现的,音响器材并没有这些特质。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发烧友要否定发烧是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我们将音响器材对声音效果的改变与具体声音的表现联系起来考虑,就会不得不承认这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形象已经被改变了,形成了新的艺术形象。而且声音效果改变 后,所产生的一些特殊效果,其带来的情感影响也是很不相同的。对不同的音乐,要用不同的音响器材来表现,才能相得益彰,早已是发烧友们的共识,否则将摇滚乐配上阴柔的器材就会没了激情,交响乐用"亮而薄"的机子就会索然无味,中国古曲如果声音太厚可能就要有损于意境…。总之,音响器材虽然本身并不创造形象,却在影响着形象的产生,所以不应孤立地看待发烧艺术的形象的问题。
       利用音响器材改变声音效果,如果形象是被感性加强的,就能够突出原声音本质的表现,使形象更加鲜明,让人更容易理解、感受和体验,了解细节,把握意义,产生心理共鸣;如果是非感性加强的,那么形象就会产生多意,使内容难以捉摸,超越本质,超越实体,出现荒诞、离奇、扭曲、骚乱的幻景,强烈刺激人们,引起多样的复杂的心理感受。前一种获得形象的方法,作用主要在于增强原声音的具象,所形成的声音形象是具体的,对于"以真求美"的发烧友,无疑是比较容易被接受;而后者,原声音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有可能完全被改变,这除了一些前卫的发烧友外,大多数人是无法接受的,但它却为发烧艺术中形象的建立提供了比感性方法更广阔的探索途径。在艺术形象的发展上,还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是"世俗化",没有这一点,发烧产生的艺术就不能融入社会,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或者被看作是怪僻的、违反常理的、反社会意识的。随着商品社会的疯狂,世俗化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对艺术的要求,只靠"名士"风坚持自己的信念是难以为续的,这只要看看当代音乐如何流行、对什么趋之若鹜就够了。许多孩子们都有自己的音乐偶像,认为古典音乐固然也美,但听古典音乐是思想封闭的呆板,是不敢正视和追求自我。可别说他们什么不懂,时代潮流如此而已。在今天的中国,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抽象的现代艺术缺乏滋生的土壤,迄今绝大多数发烧友仍然把Hi-Fi作为自己的审美标准来坚持,这很可能也是一种艺术形象传统的世俗化结果。然而,艺术形象总是循着"具象-形式化-装饰化"的规律 螺旋发展的,在一些年轻发烧友中出现的向"唯美"发展的趋势,已使Hi-Fi变得更加概念化、形式化了,用"耳朵收货",寻求自己可心的艺术形象才是他们的主流。
       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在获得原声音的各种性质方面、创造新的声音特征方面、设计声音效果方面、创作编辑声音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为发烧友们不再依赖外界制造出自己的声音作品、树立自己心中的声音艺术形象提供了优越的技术条件,就当前欧洲利用计算机自编自演音乐的大众性实践与探索发展来看,谁能料定今后的哪一天不会产生出一群自己制造声音来欣赏的发烧友呢!到那时,发烧也就真的"假"了。
       艺术品之所以可以激动人心,造成可持续的品味,都是因为艺术品有它自身的"意味",体现着人性之于艺术的可实现程度。为什么"中性"、真实的音响器材喜欢的人不多?为什么会对温暖、柔和、醇厚的音色表现赞赏有加?为什么一些器材名噪一时之后就无人问津?…都与音响所形成的意味有关。成功的艺术是开放的,"以美启真"才符合人类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能长久存在下去。麦金图、电子管不就是如此吗?Hi-Fi的理想固然非常美好,可是人们的心理欲求则是多样性的,这是谁也不能否定的事实。 艺术的意味源于生活,是对形式、形象的升华,好的作品能够直指人心,让人感到"生命可 贵,值得活着",才是其最高的境界。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发现了声音对人情绪变化的影响,认为: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把"乐"与关呼社会命运的"礼"放在 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还说:"致乐以治心","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人对声音意味的体会是历史渊远的,它发生于巫文化之前,所以它能直接发自内心,感物而动,表现生命经验的形式,成为社会普遍的感情。好的音响器材,能通过对声音的欣赏,使人深入声音的本质,体味出更多的意义,平静心灵、抚慰忧伤、激励志气…其作用也是一样的。
       音响已经越来越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发烧"终将对心理-情感本体产生深刻的影响,改变人们审美的方式,形成新鲜的感知、理解、想象、宣泄的经验,成为个体自我完成的意识,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和才能,创造出更丰富的生活形式,使我们的身心能够时时常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8

帖子

3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2-3-9
 楼主| 发表于 2012-5-5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迄今依旧没有公认的定义,目前广义的艺术乃是由具有智能思考能力的动物,透过各种形式及工具以表达其情感与意识,因而产生的结果。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升华,也是生命内涵的养分。
                                          ——
《维基百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活动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客服: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广告合作|账号注销|家电联盟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207号 ( 京ICP证041102号,京ICP备09075138号-9 )

GMT+8, 2024-5-12 18:02 , Processed in 0.152875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