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iff 发表于 2006-10-12 08:35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为你的胆机把脉



真空管的体积巨大、耗电量高、热量更高、噪音也较高,几乎一无是处!因此,晶体管扩音机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面世后,将胆机打得落花流水,毫无招架之力。


听了二十年晶体机之后,发烧友在八十年代开始反思:晶体管虽然较便宜、较长寿、体积更小、热量更低、瞬态更快,但音乐味却不能与胆机相提并论!于是,胆机又再次受到喜欢音乐与音响的发烧友的肯定。


据美国著名音响设计师James Bongiorno表示,真空管和晶体管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物体。真空管是天生的高频率物体而晶体管则非。真空管很自然地做它们本份内的工作而晶体管则必须被迫去做它们份外的事。真空管大体上具有均匀的谐波失真,晶体管则由于指数天性而具有奇次谐振的特性。晶体管具有时间延迟的现象,起源于接点之电容性,若工作点选择不当,音质会变得极差;反之,真空管就不致于遭受这些困扰,因为它们的性质就是流畅的物体。


James Bongiorno的研究,以事实说明了胆机比晶体机更为悦耳的原因,也解答了为何胆机比晶体机更具音乐感的迷思。


胆机除了音乐较佳之外,真空管的老化,是发烧友普遍面对的一个问题。此外,胆机在不同的工作电压、或换胆后,亦会改变出厂时的特性。若未适当地调校,将可能产生不平衡输出、失真、胆过热或烧机的现象!


虽然发烧友都知道以上的事实,但市场上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司并不多。因此,发烧友也只能将就着听了。


如果你也面对同样的困扰,相信你会很高兴知道利濠影音私人有限公司(Leo Instruments Pte Ltd)特别为胆机发烧友推出了专业验机与调机服务,负责测试的是公司老总柳先生!


柳先生来自香港,在成立利濠影音私人有限公司之前,柳先生是三洋电机的总工程师。现在由他亲自验机,而且收费只是区区的$30,实在有杀鸡用牛刀之嫌!若将胆机交由他修理或升级,甚至免收验机费。


相信胆痴们都急于了解这项期待已久的验机服务。于是,笔者直捣柳先生的实验室,实地了解具体的服务内容。据柳先生表示,所有送交检验的胆机都会得一份详尽的验机报告,列明总谐波失真、最高输出功率、讯噪比、不同输出时的失真、输入灵敏度、总增益、声道平衡及声道分隔度等。


但最令我感到兴趣的则是看柳先生如何揭开胆机的神秘面纱。
当天,在手术台上摆着两部胆机,一为英国著名胆机,另一为不知名的中国胆机。


当柳先生将英国胆机的底板打开,可以清楚地看到线路板上,两条极为靠近的轨之间,明显地被人挖空,而这两条轨是连接到输出变压器。据柳先生表示,这两条轨的电压高达800V!设计师将它设计得如此接近,肯定会后患无穷!空气中的湿气及灰尘的累积,随时会造成两条轨产生电弧火花(Arcing),烧毁输出变压器。


事实证明,这部机正是因为输出变压器四脚朝天才送交前人修理。有关修理员亦非泛泛之辈,他注意到输出变压器的烧毁正是由于两轨极为接近,因而产生电弧火花。于是在两轨之间挖空,免除后患。可惜的是,他最后却将相位给接反了,以致产生正回输。更祸不单行的是,在一般的情况下,正回输会产生极为刺耳的噪音,但该英国机却产生人耳所听不到的超高频。结果,一开机,高音单元便福寿全归,呜呼哀哉!


另一部不知名的中国胆的设计则更令人“拍案叫奇”,为了表示厚道,不提也罢。


看柳先生“验尸”,是最好的取经方式。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喜欢“偷师”的朋友保证满载而归。除此之外,我觉得验机服务对购买二手胆机尤为有用。如果能在下槌之前,将胆机送交检验,便可避免买到“病机”的风险,何乐而不为!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2 08:35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卧薪尝胆

文·【许统原】


我这个人有个老毛病,每看到好的胆都会买几只来收藏,于是便越收越多,而藏胆的地方也越来越少,最后连女儿的书橱都占来用,结果引起了家变,太座和孩子联合起来举旗抗议,我被发配到厨房去睡觉。

古时,越王勾践也爱在厨房睡觉——卧薪尝胆,后光复山河,今时,我被迫卧薪“藏”胆,希望能激励各位为Hi-Fi事业奋力拼搏。

近来经济不景气,每个人都束紧腰带,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买胆的兴趣,最近我又陆续的买了一些胆,其中有:

AZ1:这是由Malluard早期生产的旁热式整流胆,灯丝电压为4 volts交流或直流都可,电流为1.1Amp,输入电压为300 volts,输出电流为100MA。代理商口说,因AZ1需要特别的胆座,所以它没有在市场流通过。

AZ1是非常好声的整流胆,不买是走宝,于是便买了几只来玩,而其特别的鸭脚式胆座没有买,原因无他,一只胆座要12英磅,太贵了!我只要把普通八脚胆座加以修改便可以用了。

CV 1863:其代号为5Z4GY,这也是一只非常好声的旁热式整流胆,灯丝电压为5 volts,电流2 amp输入电压为350 volts,输出电流为125MA,所以非常适合给功率放大机使用。

6X5GT:这是一只适合给前级放大机使用的整流管,其特性和6X4一模一样,只是其接脚的构造不同,6X4为七脚而6X5为八脚,有意仿制Audio Note音魂前级的朋友如果找不到6X4,6X5是最好的选择。

866A:这是一只水银高压平波整流胆,灯丝电压为5volts电流为2.5Amp,输出电流为0.25Amp,可承受电压为5000Volts,用来制作211式845单端放大器的整流胆最好。

CV 2975:这是一只非常流行的小功率胆,其代号为EL 84,6BQ5等。早期英国的一家放大机制造商用它来制造一架输出50 watts的放大机,而日本人也非常喜欢用它来制造小输出的放大机,而也有人拿它来当推动211的推动胆。

CV 5094:这也是一只流行功率五极胆,也可以当推动管胆。

OA2,OB2:这是稳压胆,其功能就如然纳二极革(Zenor Diode)目前大多数人都使用然纳二极管来平稳压,主要的原因是体积小、发热少、和价钱便宜。

而这些稳压胆的体积大、发热多、价钱也比较高。不过,以声而论还是胆比较好,OA2的电压为150 volts而OB2为105 volts。

CCa:这是一只最流行的双三极胆,其代号有6922、6078、E88CC等,这只由德国制造的胆非常静而且音色非常平均。最近朋友耀田兄因要装修房子,便把他心爱的Audio Research SP 11 MKII暂时存放在我家,而这架名前级所用的胆,就是这只CCa胆,如果有机会看到这只胆最好买几只来收藏。

5G:在这些胆当中最使我感兴趣的胆是这只由RCA在三、四十年代所生产的旁热式三极胆,这是一只非常线性的低放大率胆,其放大倍数为13.8剑灰虼撕苁屎现圃烨凹斗糯笃骰蚴枪β释贫ā?这只胆的胆座和807功率胆一样比较特别,但也不难找,这只胆有时也会起麦克风效应,因此对这只胆的避震要小心处理。

各位读者,以上胆胆皆是我心头最爱,象我如此勤力地收集靓胆,不知到我髦耄之年时,能否建立一个有关胆的Hi-Fi博物馆,馆名曰:“卧薪藏胆”?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2 08:35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小功率胆机的世界
Leo Research LR-162A纯甲类合并式胆机

文·【谭泽江】
   


我有三套音响系统,一套(不包括闲置的器材)在发烧房、一套在客厅、一套在书房。


论价格,最要命的当然是在发烧房里的一套;但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得听大量的CD及花许多时间阅读资料及写稿,结果听得最多的反而是书房里的一套系统。这也是三套系统中,最便宜的一套,真是造化弄人。


相信许多人都喜欢在工作或阅读时,听点背景音乐。老友蔡总最有性格,他甚至在豪华的办公室里设置了一套真空管系统,最夸张的是扬声器就摆在办公桌前方的两端,不晓得其他来访的富豪与Rogers LS3/5a LE排排坐的时候,心里有何感想?


我自己则在书桌的两侧摆了一对ProAc Tablette 2000 Signature,多年来一直用一部Houston Mini 1998胆合并机推它,CD机则是Marantz CD6000 OSC LE。最近,Mini 1998四脚朝天,蒙主宠召去了。既然每天都得许花多时间在书房里,也许是重新提升系统的时候了。于是,一段漫长的寻觅之旅宣告开始。

小标题:最便宜的纯甲类胆机


首先,从低于千元的胆机着手。


在这个价位里,选择并不多,扩音机的输出功率也不大;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首推Leo Research的合并式胆机――LR-162A。


LR-162A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主要在于它可能是市场上,唯一低于千元的纯甲类(Pure Class A)合并式胆机。


众所周知,纯甲类设计的耗电高、热量大,但音色甜美;事实上,纯甲类胆机并不多,最具代表 性的首推法国Jadis的一系列功率放大器。可惜的是,Jadis的价格高昂,并非人人都乐意奉陪,而LR-162A合并式胆机的售价低于千元,当然非试不可。


LR-162A的机壳呈哑黑色,面板上嵌着一块木板,乍看之下,有点Unison Research的影子。它总共动用了四枚真空管,分别为两枚小管及两枚KT-88功率管,每声道的输出功率为16W。


LR-162A的输出功率不算大,但比起Houston Mini 1998只有13W的输出,仍然高了3W之多,而两者的售价同样是$980。所有正在使用Houston Mini 1998的读者,相信都很想知道,究竟鹿死谁手?


测试时,除了将扩音机换上LR-162A之外, CD机、扬声器及摆位保持不变,而测试地点就在我的书房里。


测试时,主要以人声、小编制爵士乐及古典音乐为主,至于爆棚音乐则敬而远之。原因是在书房里,主要听的是背景音乐及抒情歌曲,五雷轰顶的音乐还是留在发烧房里享用。此外,除非是配搭高效率扬声器,否则以LR-162A区区16W的输出,亦无谓强求。

小标题:小刀锯大树


LR-162A的输出虽然不高,但当海顿的《伦敦交响曲》(Philips 438 934-2)的第二乐章响起时,还是令我大吃一惊!它的输出虽然只比Houston Mini 1998大了3W,但音响有血有肉,比起Houston Mini 1998饱满得多,阳刚的音响架构,具有KT88真空管的特性。


LR-162A播古典音乐,音色典雅秀气,空气感盎然;听木管乐及弦乐,精致的音响教人欲醉。其实,以LR-162A听室内乐,如:四重奏《死与少女》更是一绝(DG 447 611-2)!四件弦乐器就在书桌前形成一个弧形舞台,从皇帝位望去,每件乐器的发音点历历在目,发烧的乐趣,并不亚于发烧房里的贵价系统。


DG旗下有许多杰出的演奏家,可惜的是其录音常显得较干、较硬,《死与少女》的录音亦是如此。但用小功率胆机,如LR-162A听DG的录音,却能巧妙地化解录音的戾气。


以近距离的扬声器摆位听爵士乐三重奏These Foolish Things,又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录音的细节特别清晰,音场深邃;晶莹剔透的六弦琴、弹跳力十足的低音提琴再加上音色感性的Baritone Sax,音乐气氛旖旎迷人。


接着又听了《雨果发烧十》xrcd2中的《奈何》及《香巴拉并不遥远》,发现LR-162A具有小功率胆机纤细甜美的音色,却没有同类胆机音响架构单薄的弊病。尤其是听《香巴拉并不遥远》,音响丰满开扬,敲击乐器的爆发力及瞬态迅速,干净俐落。


低于千元的合并式胆机本来就不多,Leo Research LR-162A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真空。它甚至采用了成本高昂的纯甲类线路设计,令LR-162A的音色更为细致甜美,音响开扬稳定,提升了它的表现。虽然LR-162A的卖相较为老土,但考虑到它低廉的售价,亦不能强求。


LR-162A适合配搭高效率扬声器或在小空间里使用,是牛刀小试的初哥及精打细算的发烧友的首选。如果你也喜欢在书桌两旁摆一套音响系统,LR-162A肯定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与乐趣,令你欲罢不得!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2 08:36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心平气和论胆机

                     
                            记得很小的时候曾看到过父亲在家里打造一个“会响”的木匣子,粗糙的自制机壳里插着几
                        支像灯泡一样的东西,发着暗暗的红光,有一支还发着幽幽的绿光。从这个丑陋的匣子里传出的有
                        些什么曲子已经记不清了,只隐约地记得声音洪亮充满了整个房间;由于调皮和好奇还偷偷地拔掉
                        了其中的一支插在黄泥捏的坦克上,当然换来的是父亲的一顿惩罚...。
                            长大以后才知道那是一部电子管收音机,经过几次搬家后,家中的旧物也处理了不少,那丑
                        陋的木匣子自然也在其中,但每次提起它时,父亲眼里总是流露出一丝怀念和惋惜。不知是遗传还
                        是偶然,我居然对那些“会响”的匣子也着迷起来(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音响),热情与当年的父亲
                        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今,在我们的周围,那些造型美观、做工精致和功能繁多的晶体管器材成了音响的主流,
                        和以前的电子管音响相比,它们具有发热和噪声低、重量轻、使用简便安全、价格便宜和寿命极长
                        的优点,渐渐地人们使用的音响器材中,那些发着暗暗红光的电子管已很难找到。我自然也不例
                        外,从刚开始的合并式到现在的分体前后级无一不是晶体管机,以前对电子管没什么认识,其诱惑
                        也就无从说起,不知是哪一年(可能是数字音源CD机普及时),从一些港台的音响杂志中看到了
                        电子管功放(港台称胆机)的身影,广告图片里其精美豪华的外观和当年的“丑匣子”简直不可同
                        日而语,加上那些如诗如画的广告词赞美它的音色,其诱惑简直...,于是痛下决心,“节衣缩
                        食”也得搞一台来玩玩,美其名曰“勾起父亲的美好回忆!”(其实主要还是满足自己的好奇
                        心)。
                            从胆机到手至今已有不长不短的一段日子,经过我们父子俩的仔细调整,如今已渐入佳境,
                        其中少不了酸甜苦辣,感受多多。于是写此拙文,想与朋友们交流交流心得体会。

                                                                胆机的价格

                           说起胆机,我首先想到的不是那由来已久的胆石之争,而是胆机的“贵”,论价格:前文提到
                        现在的胆机(如图1)和父辈当年制作的“土炮”胆机在外观上不可同日而语,其价格当然也是一
                        个天上一个地下。在货币日渐贬值的现代社会,价格虽然不能完全代表产品付出的劳动价值,但是
                        一分钱一分货的规律却始终没有改变。胆机的价格普遍认为应包含下面几个主要部分:
                            一、 机壳的造价:现在的胆机,无论在机壳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上和五六十年代相比都有质的
                        飞跃,厚铝合金面板、镜面不锈钢机身已成为中高档胆机的标准配置,暂且不提国外厂家的名牌胆
                        机,就国内几家有名的胆机厂家的产品来说,其外观的工艺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胆机的价格中
                        自然包含了生产这些机壳的模具投资。
                            二、 电源变压器和输出变压器的造价:高质量的胆机离不开优质的变压器,目前电源变压器
                        在技术上已不存在问题,输出变压器才是决定胆机音质的关键所在,一些著名的胆机厂家,如:麦
                        景图(McIntosh)、马兰士(Marantz)等,其胆机输出变压器的绕制工艺、材料以及测试参数至今
                        仍属于保密技术不对外公布,成品输出变压器内部也用环氧树脂密封,使外人无法拆卸、解剖。输
                        出变压器不同,音色肯定不同,没有优质的输出变压器,其他制作环节再好也毫无意义,这也是一
                        些制作高手仿制名机时始终无法获得与原机相同的音色的根源所在。因此,凡是有名的胆机厂家无
                        不在输出变压器上下足成本。
                            三、 电路器件和胆管的价格: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现在的元器件无论性能、品种和价格上
                        都是五六十年代不能相比的,在五六十年代电子管鼎盛时期,即使是一般用途的优质电阻和大容量
                        高压电容的价格也相当昂贵,一些专门用途的器件价格更是令人无法接受。如今,随着科技的发
                        展,阻容器件材料的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高,而价格却因产量的剧增而迅速下降,在现在的成品胆
                        机中,阻容器件的成本与胆管本身的价格相比已不再惊人了。本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半导体工业的
                        迅速崛起,电子管在电子领域的地位就渐渐被晶体管代替,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后者具有许多明显的
                        优点,如:价格便宜、工作电压低发热量相对较小、供电电路简单、体积小易集成等,而电子管由
                        于其工作原理和结构的原因,其体积无法缩小至集成电路的水平,使其在众多的应用领域失去价
                        值,目前只有一些特殊的领域,如:军用雷达系统、微波通讯、民用无线电广播发射等需要高压超
                        大功率器件的地方还能见到它的身影,用量的日渐减少,使五六十年代建立的那些电子管厂也逐渐
                        关停并转,国内现在生产电子管的厂家屈指可数,有的厂家保留电子管生产线的目的只是为了给一
                        些军用系统提供维修备件,维持生产的成本相当高。如今音响用胆机的复苏正是处于电子管“濒临
                        灭绝”的时候,像胆机常用的那些电子管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地方:一是五六十年代的存货,二是一
                        些音响公司向电子管厂专门定货。在港台的音响杂志里可以看到很多国外电子管的销售广告,这些
                        五六十年代的存货被炒至极高的价格(如德律风根Telefunken、Mullard、GE等配对管价格可高
                        达数千港币一对),即便在国内,像KT88、6550以及300B等著名的音响用管的价格也
                        不低(一佰到数佰元/每支),因此,一部胆机大大小小的管子加起来价格不菲,至少要占到整个
                        价格的二成以上。
                            在港台的发烧友里,大多数胆机爱家都是玩进口胆机,这些胆机的价格动辄数万数十万元,
                        因此在港台的不少有经济实力的发烧友眼里,玩胆机也被称为上一个奢侈的爱好。这是因为在香港
                        和国外人工费是相当昂贵的,对于胆机这种需要人工逐台制作的产品来说,其耗时费力,价格自然
                        高得惊人;在国内,人工费用远低于国外的情况下,胆机的价格也是明显高过一般的晶体管机,对
                        于工薪一族来说,玩起来也常感经济吃力、荷包空虚。另外,胆机在使用中还有胆管老化的问题,
                        更换管子又会发生不小的开销,不象晶体管机在正常使用下几乎是永久性的。

                                                            胆石的区别

                            大家都知道,胆石之争由来已久,喜欢胆机的朋友对胆机温暖醇厚的音色赞不绝口;喜欢石
                        机的朋友又为石机强劲的力度和庞大的动态摇旗呐喊。其实我个人认为二者谁优谁劣的争论是没有
                        什么实际意义的,打个不太贴切的比方:胆机爱好者好比辽阔草原上的骏马骑士,骑着高头大马驰
                        骋在草原上享受着阳光和大自然;石机爱好者好比高速公路上的跑车赛手,驾驶法拉利飞驰在公路
                        上感受着极速的紧张和快感,你能因为骏马不如跑车快就断言骑士不懂追求快乐吗?你能因为跑车
                        没有生命就咬定赛车手感觉不到驾御之乐吗?显然,他们都很快乐!这两种感觉没有丝毫的矛盾。
                        因此我们不妨以一种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态度来看待二者的区别。
                           关于胆机的工作原理和电路结构,不少文章已经详细地介绍过,在此不再赘述,让我们来看看
                        与石机相比胆机的优缺点:
                            胆机的听音效果之所以使人感到温暖、醇厚,主要取决于电子管器件本身的优点:
                            1.电子管是一种工作在高电压小电流状态的电子器件,其输入阻抗较晶体管大得多,和多
                        种信号源都能达到较佳的阻抗匹配,声音较为舒展自然;由于工作在数百伏的高压下,用它制作的
                        放大器具有电压动态范围大,不易产生削波失真,声场延伸性好的特点。
                            2.电子管承受过载能力强,即使在使用中不慎输入极强的信号,也不易瞬间击穿短路而损
                        坏电子管,只要外围电路不损坏,其工作状态会自动恢复;在输出过大的情况下,电子管产生的失
                        真递增较缓慢,在听觉上不易察觉,使声场表现不会生硬刺耳,比较细腻温和;另外,相同型号和
                        批号的电子管的特性曲线和参数的一致性较好,即使发生损坏,互换也非常方便。
                            3.电子管在正常工作状态时温度特性很稳定,因此其放大电路也远比晶体管电路简单,符
                        合简洁至上的原则,一些经典胆机电路均采用人工搭棚制作,现代优质的阻容器件加上名胆的独特
                        音色,使得这类胆机具有难以抗拒的魅力。
                            4.由于胆机通过输出变压器和扬声器相连,输出变压器可以看成一个电感线圈,在输出变
                        压器阻抗端选择正确时,和喇叭的音圈(也等效为一个电感线圈)容易达到较佳的信号耦合,即使
                        小口径的喇叭也能得到较丰满的声音,因此,一些效率很低晶体管机难以驱动的小型书架箱用胆机
                        推动却十分靓声。
                            电子管的这些优点,就是目前胆机在现代音响圈“重出江湖”的原因。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的胆机厂家都充分利用电子管的这些长处,推出各种档次的胆机来满足发烧友们对靓声的追求。
                            虽然电子管具有上述优点,但胆机的市场从目前来看是不容乐观的,这是因为电子管的缺点
                        也十分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电子管电路工作时需要多种电源(如灯丝电源、帘栅极电源和阳极电源等),耗电量大(单
                        灯丝加热耗电就达数瓦至数个瓦),供电电路复杂,产生的干扰不易完全消除,效率和信噪比较晶
                        体管机低。
                            2.电子管的寿命受阴极材料的限制,一般累计使用几千小时后就渐惭开始趋向老化失效,
                        比具有数万小时寿命的晶体管要短得多。目前电子管的生产厂家正在迅速减少,不少型号的电子管
                        已因停产而发生短缺,现有的一些有名的靓声电子管也大多是六七十年代的库存品,从电子工业的
                        发展来看,电子管退出市场只是迟早的事,那么这些音响胆管的价格随着数量的减少会逐步上升,
                        因此胆机的换管将付出越来越昂贵的代价。
                            3.由于电子管器件的结构特点,胆机中电子管的体积比晶体管大得多,使用中散发热量
                        大,除风冷外无法采用其它散热措施,必须有足够的散热空间才能保证其工作安全,使得电子管在
                        小型音响设备中(如随身听)毫无用武之地,使用领域大受限制。
                            4.电子管使用时采用接插式管座,玻璃外壳承受机械振动的能力比晶体管差,使用中管座
                        温度很高,时间一长管脚与管座间易氧化产生接触不良,不适合在户外移动环境中使用,更无法满
                        足流动性大的专业音响系统的要求。
                            5.胆机必须通过输出变压器才能驱动扬声器。而决定音质的输出变压器无论选材如何优
                        质、制作工艺如何考究、精湛,都无法避免分布电容与漏感分量的存在,产生相位失真;输出变压
                        器作为感性元件,对不同频率的信号传输具有不同的感抗,对高频的瞬态响应不如晶体管机,因此
                        胆机的声场解析力不如晶体管功放,显得较为圆滑。
                            6.由于胆机使用的变压器除电源变压器外,还有输出变压器,使得胆机的重量十分可观,
                        功率较大的胆机可重达数十公斤,搬动非常困难,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摔坏;由于在生产上采用人工
                        搭棚工艺,胆机的生产效率是相当低的,使得制作成本高居不下。
                            7.胆机的设计思路突出在简洁靓声方面,除了一些极品胆机外,大多数胆机在功能和操作
                        性方面明显不如晶体管机,如:遥控、监听、音调调节等等,在AV领域中,纯胆系统几乎是不可
                        能的事情,因为电子管无法象晶体管一样做成集成电路。
                            以上所述可以说是电子管的无法弥补的严重缺陷和不足,它不仅制约了电子管在音响电路中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也使人对胆机的未来深感忧虑。现代电子工业的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广泛
                        应用,使得电子管的缺点显得更加无法容忍,在众多的电子领域,电子管已渐渐被遗忘。

                                                         胆和石的现状

                           尽管电子管存在许多缺点,但以电子管为主的音响器材在一些发烧热度很高的地区,如香港、
                        台湾以及我国的一些沿海城市等颇受青睐,不少音响迷为自己拥有一套名牌胆机而津津乐道。一方
                        面是因为胆机的音质醇厚优美比较讨人喜欢,另一个方面就是胆机的外观非常的幽雅迷人,运作中
                        的胆机发出的光芒不仅给人视觉上一种美的感觉,在心理上也使人沉醉于她的高贵。
                           胆机的电路结构相对晶体管机要简洁得多,因而各种胆机只要采用的胆管相同,其电路结构也
                        大同小异,即使顶级的发烧胆机,也是采用经典又传统电路,简单地说,胆机从电路结构来分主要
                        有单端甲类(常用的靓管有300B、211、845等)、甲乙类推挽(常用的靓管有KT6
                        6、KT88、6550、EL34等)两种,从电子管的工作形式来分又有三极管接法和五极管
                        接法。
                            图二为意大利UNISON RESEARCH公司的SMART 845单端甲类24瓦胆
                        机,其优美绝伦的音色和精细豪华的外观,可谓是胆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国内也有不少生产高质量胆机的厂家,如极典、斯巴克等,其中斯巴克生产的一款MINI
                        1998超小型胆机(图三)也称得上是胆机中的发烧杰作。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在晶体管的器件的不断冲击下,生产电子管
                        这种高成本器件的厂家将越来越少,许多年以后,电子管器件将成为希有之物,即便不存在胆管绝
                        迹的忧虑,现有胆机高昂的价格和难以承受的后期费用(高能耗、换胆费用)的确让普通音响爱好
                        者却步,这也是导致其市场无法扩展,只能成为少数富有爱好者的宠物,反过来使其成本不断升高
                        的恶性循环的结症所在。
                            称为“石”的晶体管的诞生虽然要比电子管晚四十多年,但它的发展却非常之快,在七十年
                        代,晶体管机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论在稳定性和音质上都可以与胆机一比高低,在技术指标上
                        晶体管机的失真远低于胆机。而且由于半导体器件生产的成本低产量高,晶体管在价格上远低于电
                        子管,晶体管机比较适合大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在生产效率上远高于胆机,因此在短短的几年里,
                        不论在专业上还是民用领域,晶体管机迅速地占领了胆机的市场。
                            市场的迅速扩大,反过来使晶体管得到更快的发展,在当今集成电路时代,晶体管已成为电
                        子器件的主导。设计完美的晶体管机不仅在保真度上远远胜过胆机,在听感上也日趋完美境界,世
                        界上不少著名的音响厂家如:MARK
                        LEVINSON、KRELL、Accuphase、ONKYO等都是晶体管机的倡
                        导者,从他们掌握的技术来说,要生产高级胆机应该不成问题,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投入到晶体管
                        机HI-END产品的生产行列,因为他们知道,在现代工业的支持下,晶体管机的前途不可估量。图
                        4是ONKYO的旗舰前后级放大器P-388+M-588。该机强大的驱动力(200W× 2)、极低的失
                        真度(0.003%)和浑厚的音色,让人不得不叹服现代技术造就的石机之美妙音色,即便是外
                        观也毫不逊色于那些豪华的胆机。

                                                      胆和石应该互补共存

                            说了半天,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胆机呢?我的体会是: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发烧友玩胆机追
                        求的都是她的音色,在表现某些类型的音乐时,胆机有先天优势,她恰好能满足我们的耳朵对音色
                        (严格地应该称为音染)的偏好,带给我们主观上的“靓声”;如果仅从专业HI-FI的角度上来
                        说,胆机的保真度在许多地方是达不到要求的,即使是一些采用胆管的专业录音器材,录音师也仅
                        仅是借助她来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调校出自己希望的音色。对于石机,我想不必多说了,没有与
                        我们朝夕相处的晶体管,带给我们音乐的数码设备不知还会等待多少年,我们的电脑、家电都会消
                        失无踪!因此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老话,心平气和地看待胆机吧!摆正它的位置,不要因为它具有迷
                        人的音色就一好遮百丑,也不要因为普通石机的生硬就对它一贬到底,胆机和石机是完全可以共存
                        的,优质的胆机和石机都是我们音响爱好者向往的好器材,事实上也是如此。
                           说到底,胆机和石机都是我们欣赏音乐的工具,倘若我们追求的既是音乐欣赏中的靓声又有音
                        乐的真实感,那么就完全不必在胆石之间作出抉择,能够同时拥有是我们发烧友的福气,用它们来
                        表现不同类型的音乐,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享受,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2 08:36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有“胆”千里来相会

文·【黄匡宗】






星期五晚上,匆匆解决了晚餐,音响也没听,七早八早就上床睡觉,为的是第二天一早Silicon Valley独一无二的电子跳蚤市场(Flea Market)。与其他跳蚤市场不同的是,这个电子市场所卖的物品都是玩家所好的音响、电子零件、电脑配备、过时的软件、成人光碟、电子仪器以及“火腿””族用的器材。


比较有趣的是,Flea Market出现的货品可以看出硅谷公司的营运状况。最近看到比往年更多的Maclntosh电脑器材,表示Maclntosh正逐渐没落。可正如大家开玩笑所说:“You don't buy what you need, You buy what you want in a flea maket”。
Flea Market不是每一周都有,而是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才开档,一年中也只有三月至九月,天气变冷就不办了。


第二天凌晨,我四点半钟就爬出被窝,五点就已出门,开车到四十里外的一个小城Los Gatos,将车停放在一家小学院的停车场。通常不管我到得有多早,都会发现停车场已半满。到了六点时,连车位都找不到了。


一般湾区的清晨气温不高,只有十摄氏度吧,所以必须备有外套,有些人还携带手推车。而我则必备手电筒和真空管手册。


Flea Market的一个好玩之处就是永远都不知道会碰上什么!不过去了这么多次,大体上都会买到LP唱片和不同种类的管子,当然也碰上比较稀罕的东西,如去年有位先生在卖一台Maclntosh MC275,要价US$3000。所以若要避免"走宝",就要一大早到达,用比平常敏锐百倍的眼光一路搜寻。一旦看上了什么,就要问价。问价也要有学问,卖家才知道阁下是否是有经验的。通常都应该说“How much are you asking?”需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对方知道来意,然后在其漫天开价之后就地还钱,捧着战利品美滋滋地回家!
许多玩管机的发烧友可能都听说真空管是旧的好。没用过的古董管叫NOS(New Old Stock)。NOS可遇不可求,如果遇不到,也只能跟专卖真空管的商人以天价买了。


NOS里最贵的,大家都知道是诸如Westem Electric 300B,KT-88,KT-77及KT-66。这里指的当然不是中国生产的,而是六十年代英国Genelex,Goldlion(狮子是英货,不同于中国的金龙)GEC,Mullard。这些管子,很少在Flea Market看到,有时出现的也是用过的金龙KT88,大概$10一根。NOS的KT88可以什$200一根,配对带原装盒能卖到$300。有个朋友玩的是MC275,换上Genelex比原来用的金龙好得太多了。而且,NOS非常长寿,如果保养得好的话,可以用上几乎一万小时。所以很多玩家还是纷纷抢买不休。


KT-88毓的管子是现在市面上许多Hi-End放大器,如MC-275,Conrad Johnson Premier,Music Reference,Jadis,Arc Classic,VT等所采用的功放管。KT-88与6550是相容的管子,但是KT88有稍大的功率,有些只供6550的设计,如Audio Research的VT或Classic系列,改成KT88不小心会把控制偏压的一颗电阻烧掉。反之,用KT88的设计放上6550都不会有事。对自己的器材不太清楚的朋友,请记住须先读读说明书。


NOS里,所有英国的KT-88都是一等一的好管,看到了就绝不可放过!很多时候,即使碰上的是用过的旧管,但还是可以一试!因为NOS的寿命都很长。


在6550里,以五十年代的美国Tungsol最好,而且,Tungsol6550虽然难买,但是价钱没有KT88贵,一般是一根$100至$150。Tungsol 6550的特色是声音非常的温暖顺耳,一点火气都没有。与英国的KT88相比,KT88胜在功率大,而音色依然保持美妙。


我曾将ARC Classic 30换上了Tungsol,声音美得不得了,可惜Classic 30只有30W,推不动低效率喇叭。


NOS里还有美国的General Electricc(GE) 6550,但我没有听过,美国General Electric的简写是GE,和英国的GEC是不同的公司。


如果碰不上NOS,还是有不错的苏联和东欧管可以一试,一般器材附带的大部分是Sovtek的6550或金龙的KT88。若要以新管来升级,可用南斯拉夫EI厂的KT90($100)替代KT88。


在众多6550中,苏联的Svetlana 6550C($40)也非常好,已接近Tungsol的音色。


另一个相当普遍的功放管是6L6。兼容的管子有KT66,5881和7581。6L6用在Mclntosh MC240, Mesa Baron和Golden Tube SE40上。市面上大量的电吉它放大器Mesa Boogie,Peavy都是用6L6。不用说大家也一定猜得到,最好的 6L6是KT66($100-300),而且是功率最大的。


接下来是 GE的7581或7581A($30-40),声音也非常好,价格也合理。


有种非常少见的6L6是GE的黑色金属管(完全没玻璃),声音特色是非常的“快”,失真也是6L6中最低的。这是6L6的Best Buy,通常不贵,$10就可以买到了。常见到的6L6是苏联Sovtek的5881,通常是放大器附上的标准管子。


比较少见的功放管是EL34。用EL34最有名的放大器是Marantz了。近来也有不少的放大器如Cary,Cat,Conrad Jhonson的一些型号用上了EL34。据说 EL34是除了单端放大(211,300B之流)以外声音最好的管子。


EL34兼容的管子有KT77及6CA7。如果找不到NOS,东欧的新管子以Tesla或EI的EL34($25)声音比较好。最近听说Svetlana推出仿Mullard的EL34管子,价钱也很合理,不妨一试。


接下来介绍的是常用的Preamp管子。一般旧管前级所用的大多是12AX7类的管子。12AX7是为音频设计的,有温暖的音色。缺点是频宽窄,高音的空气感及细节均比不上用6DJ8类的前级。用6DJ8的管子也许比不上12AX7的温纯中音,但有一点是6DJ8的动态非常好,听惯了会上瘾。


很多人都已知道在12AX7里以Telefunken最好,正因如此,就有很多假的Telefunken出炉。真Telefunken的管子底部玻璃上有一个菱形的Telefunken Diamond商标。Telefunken管子可能要$40一根,寿命非常长,超过一万小时。比起大陆金龙的1000-2000小时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Telefunken的特点是非常静,非常纯,但也有人会觉得声音退得太过向后了。


其他的12X7有Amperex,Mullard,Brimar(比不上同是英国的Mullard)。


在美国管GE,RCA,Sylvania及Philips,如果是印上了Made in USA,都是Sylvania代生产的。12AX7和5751,7025,ECC83,12AU7等都是一样的东西。


在某些场合里,12AT7,12AZ7,ECC81和ECC801也能替代;12AX7的电流输出比较强,所以在有些情况下声音会变得较好。12AX7系列除了Telefunken外,一般美国管价格在$15-20,欧洲管$20-30。因为NOS的12AX7又不贵又好找,所以没有必要买“现代”管。说到6DJ8系列,正是我最熟悉的管子。我的前级Audible Illusion M3,用的正是6DJ8。6DJ8的强处是有非常宽的频宽,它原本是设计给RF用的。


在Flea Market里往往可以看到写上Hewlett Packard,Tektronix等字样的6DJ8对音频的回馈(Microphonic)非常敏感。如果是听钢琴,便会听到每敲一下琴都跟着有“咚”的回声。
解决的方法有两个,一是不用6DJ8;二是用一些小法宝。


一般PRE-AMP出厂时都是用Sovtek的6922。6922是工业级的6DJ8,也叫E88CC。工业级的规格要经得起各种各样的震动,所以6922基本上解决了音频回馈的问题。


除了6922之外,另一个兼容管是7308(ECC188);7308比6922的增益大些,所以用在6DJ8或6922线路里,动态更好,因为7308有较大的增益,而且比较不容易达到饱和点,7308里的两个增益级都是配对的。


在6DJ8里,还是欧洲牌子的管子声音好。其中最好的是Amperex。Amperex最早期的6DJ8有一个吹喇叭小孩的画像,内行人称“Bugle Boy”。NOS的Bugle Boy价格不下于Telefunken的12AX7,都是小讯号管里最贵的珍品。其它的6DJ8好管还包括Telefunken,非常细致甜美的音色,但缺少了一些生命力(如果喜欢这种音色的话,倒不如去听12AX7算了)。


SIEMENS 7308有非常棒的低音,高频稍微干硬,总的来说,属于非常好的声音。Amperex 6DJ8、6922的音乐性高,中音有独特的魅力,但试了几根都有相当大的杂音。


Bugle Boy的中音比较厚重,高频伸展比不上6922,但比较有“胆”味!还有Mullard也是非常珍贵的胆,我拥有一套还带原装盒子的Mullard ECC88,但还没用过,所以只能下回再告诉大家Mullard的声音了。


要解决回馈的有效法宝是用Ensemble的Tube Sox。顾名思义,Tube Sox是管子的“袜子”,是以Kevlar可耐高温的防弹衣材料和铜丝编织而成,可以套上管子。套上后,回音便被去掉了。


后来我发现Tube Sox对我来说有个大烦恼,即管子一旦被套过后,原来印着的牌子就被去掉了!重金买进的名管,一夜之间变成无牌管,心痛不已!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2 08:36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真空管机真的比晶体机大声吗?


張駿哲

常听坊间卖音响的店家推销音响时,会说某某真空管机推力比同额定输出功率的晶体机强上许多,站长我每每听到这样的陈述,往往嗤之以鼻,觉得此店家头脑不清,没常识也要看电视。物理定律,功率就是功率,岂有因为真空管就必然推力(推力为坊间推销语,为求量化起见,此处假设推力=输出功率)胜过晶体机之理,为此,站长还曾专门为文攻击之。
近日来,哈克兄在讨论区提及他新装的211比一部200W的晶体机还要有力,站长我仍然以功率就是功率,听起来有力不代表比较大声等论调,阐述物理量的意义,无巧不巧,今天闲来无事,翻了翻刚寄到的Stereophile June/2001版,里面有一篇Peter van Willensward写的文章,"Tubes do something special",拜读之后,有些感想,提出来与网友们分享。
Peter的文章主要是提到他之前曾经观察到(凭听觉)同样输出功率标示的真空管扩大机比晶体机大声,为此,他利用仪器测量听觉上与物理上的关连性。他用Agilent (前HP)54622A示波器,利用它的储存功能,来显示一个乐段里的峰值输出。在乐段的选择上,他从Muti指的La Traviata(茶花女)选了一段Scotto唱的Violetta以及一段fff强度的合唱加管弦乐,测试的机器有三部,分别是一部nominal output为25Watt的晶体机,一部10Watt的300B SE 以及一部4Watt的EL84,至于测试喇叭,则是Audio Note E。他的测试方法,是采用连续播放乐段,在听起来没有失真的最大输出下,用一支无指向性麦克风在喇叭前半米处测量输出音压,也就是说,他测量人耳实际从喇叭听到的音压,而不仅是扩大机输出的电子讯号。为了避免输出音量太大,在耳朵已经无法承受的情形下判断是否失真或是做出错误判断(如果请听惯140dB的柯医师来测试,应该无此问题 : )),Peter使用一对Etymotic Research的耳塞,这对耳塞可在音频范围内提供12dB的噪音隔离。
令人感兴趣的,是他的测试结果。在人声测量方面,他在晶体机上量到41.6Vpp的最大峰值输出,在300B上量到46.3Vpp,EL84上则为30Vpp,因此,在人声表现上,300B所输出的功率可达晶体机的2.5倍,而EL84的输出功率仅小于晶体机3dB,远小于帐面上应有的8dB。读者请注意这里量到的输出电压是来自于麦克风放大器,因此,电压值并不代表音压或是扩大机输出功率,只有相对值具有参考意义。
在管弦乐测量上,由于动态问题,Peter将麦克风放大器的增益调小,因此,此处量得的电压值不能与人声部分直接比较,不过,我们有兴趣的还是不同机器间的差异。在晶体机上,Vpp为7.57V,300B为11.25V而EL84则为8.07V。这些数值代表300B,甚至EL84都可以输出比晶体机更大的功率,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物理定律真的改变了?难道站长以前的看法都错了吗?还是.....
在进一步讨论前,我们应该先看看这个实验上有什么缺点。显然地,其中最不科学的组件,就是Peter的双耳。根据Peter的描述,当他把晶体机的音量开到超过额定输出时,他可以立即听到令人无法接受的失真,而在300B与EL84上,他则听到不算失真,只有稍稍压抑(compressed)的声音。在这双不科学的耳朵下,我们无法比较失真大小,只能以"听起来"作为失真的依据。无论如何,"听起来"绝对无法作为客观的标准,因此,这个看似科学的测量程序,其实仍是立基于非科学上。不过,假设Peter的耳朵与听觉系统与你我的没什么太大的差异,这个实验的结果或许也说明了大部分使用者对真空管器材较有力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在物理意义上,Peter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假设物理定律仍然不变(应该不会变吧?),Peter的实验,告诉我们超出最大输出功率,已经开始失真的真空管扩大机,"听起来"仍能保持音调与音色的正确性,让人不觉得失真很严重,而在晶体机方面,一旦开始失真,这种失真往往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在过去,常常有人对单端扩大机能够发出较大的音量而不觉得失真,归功于大部分的失真来自于偶次谐波,不过,在这次的测量里,Peter同样测量了推挽式架构的EL84扩大机,发现推挽架构的真空管扩大机一样具有这种特性,这就不是偶次谐波所能解释的了。
Open issues
1. 怎样修改测量方法才算是符合科学精神呢?
站长我觉得Peter的构想其实很棒,不过,如果能够配合更科学的测量,把听觉与失真连贯起来,一定更为理想。如果在这个实验里,能够在测量音压时,同时测量扩大机的失真状态,比较不同机器间的谐波失真特性,再与听觉经验做比较,一定更富有教育意义。
2.同是推挽架构,为什么真空管"听起来"仍然比晶体机有力?所有的晶体机设计都是这样吗?还是....
真空管机与晶体机输出级最大的不同有二,一为真空管机采用输出变压器,二为真空管机大多为屏极输出,而晶体机则大都为射极(100% 回授)输出。如果能够多比较不同的输出级架构,例如真空管采用阴极输出,晶体机用Pass的单端方法接成集极输出,也许我们会发现原来这并不是真空管与晶体机的差异,而仅是单纯的线路架构问题。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2 08:37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AV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2 09:28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跟者Prime AV一路走來,從創刊初期以LD為主的訊源演變到今天的DVD,環繞音響的格式則演化至今天的Dolby Digital、dts、THX EX、dts ES、DVD-A與SACD。在以往本刊的AV實驗室、新鮮人寶典與AV放牛班都曾經將Dolby Digital、dts與Dolby Pro-Logic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完整地告訴各位讀友們,但是事過境遷,在DVD加入AV領域之後,家用AV系統的用戶數大增,新進玩家們並沒有先前調校環繞音響系統經驗的累積,更嚴重的問題是當今環繞系統複雜程度更高,需要兼容的規格更多,不要說是讓「新秀」搞得一頭霧水,還讓「老將」們吃足苦頭。最近在國內一些相關的網站上看到許多人提出的問題,讓我興起一個念頭:「開班授課」的時機又到了!
在本單元中我們納入四部AV Center來作示範,這四部機器所配置的環繞喇叭數量皆不相同,包括了所有市售機連接環繞喇叭數量的所有可能性:有使用兩支環繞喇叭的Sony STR-V555ES、三支環繞喇叭的Yamaha DSP-AX1、四支環繞喇叭的Onkyo TX-DS989與最多可接六支環繞喇叭的Denon AVC-A1SE。在本特集中我們會講解如何依照自家視聽空間的狀況規畫出最適合的環繞音響系統架構、AV擴大機與訊源間的連接、喇叭配置、初期設定的步驟以及參數調整的技巧等等。您現在還覺得AV Center很複雜嗎?看完本篇之後,您就能成為一位能夠將AV Center「玩弄於股掌之間」的高手!(陸怡昶)


環繞喇叭系統與
AV Center搭配的基本法則

您知道該如何挑一部適合自己的AV擴大機嗎?還是全憑店家介紹、玩家口耳相傳或者是雜誌推薦?其實您如果要找到真正適合自己視聽空間的製品,最好還是靠你自己!單純就選購器材的順序來說,我建議您先選好一套喇叭系統再說,喇叭系統怎麼選?在此我不點名推薦某些品牌或是型號,我只告訴您一些基本的原則:
1. 入門型(環繞喇叭數2):最好是選購一套四萬元級以下的5.1聲道的喇叭系統,如果您的空間在八坪以上者,您最好選擇效率較高的喇叭系統,這是因為「門當戶對」的AV擴大機(三萬元以下)往往是屬於「推力有限類」,您若是想在觀賞動作片、科幻片的時候得到震撼的效果(高動態),請務必遵循這個法則!感謝這些AV廠商的努力,現在就連二萬元以下的AV擴大機有些已經配備了Dolby Digital與dts 5.1聲道雙解碼機能,拿這些去對應現在的DVD-Video軟體,已經可以滿足大多數玩家的需求了。另外我要說明的是:現在具備雙解碼的DV D放影機也很多,假使您已經先買了一部,在選購入門級AV擴大機時可以不必選擇5.1聲道雙解碼機種,但您選擇的機種必須要配備「5.1聲道類比輸入端子 」。
2. 環繞加強型:在只有兩支環繞喇叭的系統中,想要顧到側方音場的連貫性,難免要損失一部份後方的音場,這就是我說的「顧到側面就顧不得後面、顧了後面就顧不得側面」。現今比較高明的解決方法就是配置一套有「Back Surround(後環繞聲道)」的環繞系統,整套環繞系統只要加入一支或兩支後環繞喇叭,由它(們)來「顧後面」,讓左、右兩支環繞喇叭來「顧側面」,這樣可以讓側方與後方的音場更為完整,同時可以明顯提高前、側、後方的分離度,讓移動感更加明顯。這樣的系統用來對應側方或後方「缺角」的半開放空間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 音質加強型:「光是家庭電影院還不滿足,我還要家庭演奏廳!」您也是這種高標準的玩家嗎?告訴您一個壞消息:準備花大錢吧!唯一的要訣就是「以玩兩聲道Hi-end音響的精神來玩多聲道音響系統」,為了完美對應DVD-Audio或SACD這些超越CD甚多的新一代訊源,用上高價的Hi-end喇叭絕對值得!然而您必須要有心理準備:許多的Hi-end喇叭相當難推!用上「旗艦級」的AV擴大機也只是「初步」,當您發現加接高品質的功率擴大機(後級)可以讓您的系統表現更上一層樓,再準備追加一筆預算吧!您被我前面的話嚇著了嗎?其實也沒這麼可怕,空間要是不大(八坪以下),喇叭與聆聽座位距離短,倒也不必花大錢買大系統,買一套「小而精緻」的喇叭是最聰明的辦法。還有一點附加說明,由於DVD-Audio或SACD的左右聲道喇叭都被定義為「全音域發聲」,所以當您決定上述兩種訊源時,請選擇低頻延伸能力較佳的左右聲道喇叭。
OK,喇叭系統與AV擴大機的搭配法則就講到這裡,進入下一個階段吧!(未完待續)
喇叭擺位完全圖解! 文╱陸怡昶


現在的環繞音響器材真是複雜,就拿AV擴大機來說吧,環繞喇叭(不含左、中、右與超低音聲道)可以接兩支到六支,您知道環繞喇叭要怎麼擺嗎?以下為了讓您「容易消化」,我將用「時針方位」來作說明:假設座位為時鐘的中心,聆聽者的正前方面對的是12點鐘方向、後方為6點鐘方向、左手邊為九點鐘方向、右手邊為三點鐘方向。好,就讓我一次完整說完所有的環繞喇叭擺位手法。

左/中╱右喇叭擺位法
中央聲道在12點鐘方向、左聲道喇叭在11點鐘方向、右聲道喇叭在1點鐘方向。左、右聲道的高音單體與聆聽者坐下時耳朵高度同高,中央聲道的高音單體高度最好與左右聲道同高,若為了閃避銀幕,高度相差亦不宜超過60公分。左中右喇叭的高音單體應該直接對準聆聽者頭部(除非原廠有特別交待左右聲道不必toe-in)。左右聲道喇叭與聆聽者距離必須均等,中央聲道喇叭的距離則必須小於或等於左聲道喇叭與聆聽者的距離。


只使用兩支環繞喇叭的擺位法
Dipole環繞喇叭的擺位
左環繞喇叭的方位在9點鐘方向、右環繞喇叭在3點鐘方向。請您特別留意Dipole環繞喇叭有左右之分,不要裝錯了,否則前方與側方音場將會發生連貫不良的現象。環繞聲道高音單體與聆聽者頭部的距離則必須小於或等於左聲道喇叭與聆聽者頭部的距離。


Bipolar環繞喇叭的擺位
同樣是雙面發聲的形式,Bipolar環繞喇叭沒有左右之分。左環繞喇叭的方位在8點鐘方向、右環繞喇叭在4點鐘方向。環繞聲道高音單體與聆聽者頭部的距離則必須小於或等於左聲道喇叭與聆聽者頭部的距離。

單面發聲喇叭擺位1(側方後向法)
此法適用於視聽空間側方與後方牆面「對稱而完整」的場合,優點是側方音場的連貫性良好。左環繞喇叭的方位在8~9點鐘方向、右環繞喇叭在4~3點鐘方向。環繞聲道高音單體與聆聽者頭部的距離宜小於左聲道喇叭與聆聽者頭部的距離。

單面發聲喇叭擺位2(後方側向法)
此法適用於視聽空間側方牆面「對稱而完整」的場合,若環繞喇叭的高音擴散性佳更適合使用。左環繞喇叭的方位在8~7點鐘方向、右環繞喇叭在4~5點鐘方向。環繞聲道高音單體與聆聽者頭部的距離宜小於左聲道喇叭與聆聽者頭部的距離。

單面發聲喇叭擺位3(側後對向法)
有些單面發聲環繞喇叭原本設計成背部貼牆、用一、兩根釘子吊掛的形式,可採用此法。左環繞喇叭的方位在8點鐘方向、右環繞喇叭在4點鐘方向,兩支喇叭的發聲面相對。環繞聲道高音單體與聆聽者頭部的距離宜小於左聲道喇叭與聆聽者頭部的距離。

單面發聲喇叭擺位4(側後平行法)
同樣適用於背部貼牆的單面發聲環繞喇叭。左環繞喇叭的方位在7點鐘方向、右環繞喇叭在5點鐘方向,兩支喇叭的發聲面朝向正前方。環繞聲道高音單體與聆聽者頭部的距離宜小於左聲道喇叭與聆聽者頭部的距離。

三支環繞喇叭的擺位法
左環繞喇叭的方位在9點鐘方向、右環繞喇叭在3點鐘方向,唯一的一支後環繞喇叭在六點鐘方向(聆聽者的正後上方)。若採用此法,請勿使用Dipole環繞喇叭,否則將容易造成後半場因高音相位相反致使音場連貫不良。可以混用單面發聲或Bipolar喇叭。

四支環繞喇叭的擺位法
左環繞喇叭的方位在9點鐘方向、右環繞喇叭在3點鐘方向、左後環繞喇叭在7點鐘方向、右後環繞喇叭在5點鐘方向。若要用Dipole環繞喇叭,請您四支全都用Dipole形式者(此為THX推薦的方式),前面我已經說過Dipole環繞喇叭有左右之分,在裝設時左環繞、右環繞依照喇叭的標示裝設,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左後環繞喇叭」要選用與「右環繞喇叭」標示相同者、「右後環繞喇叭」要選用與「左環繞喇叭」標示相同者,若不遵照此法,後方音場不能連貫可不要怪我!您要是覺得Dipole喇叭太麻煩,乾脆就全都不用Dipole,改以單面發聲或Bipolar喇叭,千萬不要讓Dipole與單面發聲(或Bipolar)喇叭「共處一室」!

以上所述的僅是喇叭的方位,喇叭的高度又是如何呢?以下告訴您一個簡單的計算公式:
環繞喇叭的高度是以「高音單體在『耳平面』的30度仰角計算」。先測量座位與環繞喇叭預計要掛喇叭的牆面位置(在地板上量,不要任何的仰角),取得數據,再用下式計算:

距離÷1.732=A
則環繞喇叭的高度為:
(坐下時耳朵離地高度)+A

請您留意,前面各種擺位方式喇叭的發聲面都是「平射」,只要您依照上述公式計算、擺在適當的高度與位置,環繞喇叭不要「朝下對著聆聽者打」。

ITU-R建議擺位法(適用於DVD-Audio與SACD)
前面敘述的擺位法最主要是對應電影軟體,然而目前DVD-Audio與SACD的聆聽方式,則是推薦採用此種擺位法。左、中、右喇叭擺位與前述方法相同:中央聲道在12點鐘方向、左聲道喇叭在11點鐘方向、右聲道喇叭在1點鐘方向。最主要的差異是在環繞喇叭的擺位,左環繞喇叭的方位在8點鐘方向、右環繞喇叭在4點鐘方向,環繞喇叭不必掛高,高音單體與聆聽者(坐下時)耳朵離地的高度相同。左、中、右、左環繞、右環繞喇叭的高音單體要精確地對準聆聽者頭部,為何要這麼作?因為絕大多數的高音單體發聲的頻率愈高,擴散的角度愈窄,因此您若是想要聽到「更完整的極高頻」,就必須將高音軸對準耳朵。

總算講完了!對了,差點忘了說:最理想的喇叭距離是「所有喇叭的高音單體到聆聽者頭部的距離完全相等」,假使您的視聽空間允許這麼做,Just do it! (未完待續)

AV擴大機之所以被日本人稱為「AV Center」,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它是把視聽室中所有的影像、聲音訊源完全「匯入」,作輸出訊源管理的動作。因此AV Center不但可以作多聲道解碼、功率放大,還能將多組影音訊源器材作同步的視訊、音訊切換,以下我就為您作簡明扼要的解說,細部的連接狀況請看後面四部機器的示範。

視訊連接部份:
現行的視訊器材包括了DVD放影機、BS Digital Tuner、錄放影機、VCD player、LD player等等。其中除了DVD放影機與BS Digital Tuner配備有色差端子(或D端子)之外,其餘的視訊器材皆只有配備S-Video端子與同軸Video端子,就信號的傳輸品質而言,色差端子優於S端子、S端子又好過Video端子,因此當您在連接AV Center的時候,僅需要「擇優使用」即可,不需要全部都接。另外需要說明的是:AV Center僅僅只是作「訊源切換」,本身並沒有「信號轉換」的能力,因此您若是輸入色差信號,它並不會幫您轉換成S端子或是同軸Video的信號輸出,相對的當您輸入Video信號,它也不會幫您轉換成色差信號或S端子輸出,以此類推。

聲音訊源的連接
聲音信號的連接我把它分成兩個部份來作解說:
1. 數位信號的連接:現行的連接的方式有Toslink光纖與同軸數位線兩種形式,兩者各有支持者,以DVD放影機而言通常都會同時配備這兩種端子,您不需要全接,只要擇一使用即可。以目前AV擴大機來說,最主要的功能是針對DVD-Video放影機的信號作環繞音效的解碼,透過數位信號的連接,將訊源如Dolby Digital、dts 5.1、PCM(48k、44.1k取樣)之類的信號交給AV Center作環繞解碼。問題來了:現在具備Dolby Digital、dts 5.1「雙解碼」的DVD放影機相當多,尤其是DVD-Audio的機種每一部都有雙解碼的機能,這樣到底是用DVD player解碼比較好、還是用AV Center解碼比較好?就電影軟體而言,通常是AV Center的解碼效果比較好、且參數調整機能較為完整。DVD-A音樂軟體又是如何呢?請您繼續看下去。
2. 現在的DVD-A機種都還不能夠直接輸出完整的DVD-A(192k二聲道或96k、88.2k多聲道)數位信號,透過數位傳輸,它們最多只能輸出PCM 48k、dts或Dolby Digital信號,換言之,您要是只使用數位線來連接DVD-A player與AV Center,您根本享受不到DVD-A軟體的最佳音質表現!要享受完整DVD-A音質現在的唯一連接方式是透過AV Center的5.1聲道類比端子(共有六個RCA座)分別連接DVD-A player的FL、FR、C、SW、LS、RS的輸出端,當您在欣賞DVD-A軟體時請將AV Center切換在5.1ch Input的狀態,此時AV Center僅僅只是當作「多聲道類比擴大機」來使用,多聲道解碼的工作交由DVD-A player自身來執行。
使用前一定要調整!初期設定三大步驟
接線完成之後,就可以播放軟體了嗎?如果您這麼作,音效會好才怪!請先將以下的初期設定三大步驟確實調整好,才能夠確保您日後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初期設定步驟一:喇叭設定
配合您配備的喇叭系統作設定,一般說來,喇叭設定通常會分成「大(Large)」、「小(Small)」或「無(None)」三檔切換,超低音喇叭則為「Yes」與「No」兩檔,您知道這些調整的含意嗎?
「大(Large)」的定義:當您所使用的該聲道喇叭配備的低音單體大於八吋,或是低頻響應較佳者,當我們把喇叭設定為Large,則該聲道為「全頻段發聲」的狀態。相對的,若是您在系統中沒有裝超低音喇叭,則AV Center通常會把左右聲道喇叭自動強制定義成為Large。
「小(Small)」的定義:與前者相反,若該聲道喇叭配備的低音單體小於八吋,或是低頻延伸有限者,當我們把喇叭設定為Small,則該聲道的極低頻段將交由系統中的超低音喇叭來負責,若系統中未配備超低音,則該聲道的極低頻段將交由系統中的左右聲道來負責。在多數中價位以下的系統中,通常我會建議把所有的喇叭設在Small,讓極低頻段全部交給主動式超低音喇叭來負責,這樣可以讓AV Center的功率放大電路省力不少。
講到這裡,您應該很明白喇叭設定的含意了吧!

延遲時間設定
在作此項設定之前,請先作以下的動作:測量每一支喇叭高音單體(超低音喇叭則是以超低音單體中心為準)到聆聽者(坐下時)頭部的距離,把這些數據一一記下來。
第一種設定方式:目前大多數的AV Center都是採用這種方式,您只要把剛剛抄下來的距離數據直接輸入,AV Center就會自動當您計算出適當的延遲時間。
第二種設定方式:以公分為單位,先計算(左聲道喇叭的距離)-(中央聲道喇叭的距離),得到的數據為A。再計算(左聲道喇叭的距離)-(環繞聲道喇叭的距離),得到的數據為B。
則中央聲道延遲時間(Center Delay)=A÷30,單位為ms。環繞聲道的延遲時間(Surround Delay)=B÷30,單位為ms。
以上數據適用於Dolby Digital與dts訊源,若使用Dolby Pro-Logic,則以上所求得的Surround Delay數值還需要再加上15ms。

音壓平衡設定
調整完延遲時間,接下來調整各聲道音壓平衡。先把測試音打開,此時各聲道會輪流發出粉紅噪音,如果您有音壓表輔助最好,若是沒有,只有依賴您的耳朵,坐在您的聆聽位置,調整到每個聲道的測試音「聽起來一樣大聲」為止。但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在沒有音壓表的輔助下,我通常會把超低音喇叭調整到「聽起來小聲一些」的狀態,此時若是拿一支音壓表來測試,調整到的超低音比例往往是比較正確的。在此我要附註說明一點,利用測試音輔助調整各聲道音壓平衡,調整出的數據比較正確,您不要自作聰明把環繞聲道的比例加大,這樣反而會造成音場的前後銜接不良。





簡單最好?但行之不易
所謂“Simplicity is the best ,but it is not easy to be simple“即簡單最好,但行之不易“。這麼一個說法是最常HI-END圈中,尤其是在媒體裡所提及,但卻又最容易為人所忽略。
諷剌的是,當大部份歐美HI-END音響廠家與設計師都還以非常審慎保守的態度看待SACD及DVD Audio的同時,國內即有少數人透過媒體高喊著「多聲道音響是趨勢,是一股不可檔的趨勢」,或是大力鼓吹著「儘快發展多聲道HI-END音響美學」等種種論調。一時之間似乎HI-END音響多聲道化就一定會如手機般的不可或缺與成熟,而兩聲道HI-END音響就真的會被淘汰一般;這些人甚至建議傳統HI-END音響愛好與者業者應該要勇敢去面對多聲道音響.....等。您相信嗎?筆者認為產業一定要具相當程度的規模(如現今台灣的電子產業)才能孕育出該產業上的專業的及相關的專業媒體與評論。試問,台灣有HI-END音響或音響產業嗎?具規模嗎?當答案是否定的時候,那我們是否更應審慎保守一些呢?更何況HI-END音響的本質即是音樂,而音樂的內涵自有其人文與藝術的特質,實非專業或專業評論所能完全論斷,更不是一般商業化媒體所能誤導的不是嗎?我們就讓時間來証明一切吧!
雖說時間最後可証明一切,但在此之前的太多似是而非的觀點,身為HI-END音響從業的一份子與多年來對HI-END音響的熱愛與執著,筆者必須提出較為務實客觀的看法如下以供讀者參考以免為似是而非的觀點所誤導。

(一) 迄今,兩聲道音響依然是最佳也是最經濟有效的途境到達HI-END之領域聆賞最「真、善、美」的音樂。而多聲道音響僅適用於家庭劇院與一般性音樂之欣賞。
(二) 以最嚴苛的HI-END角度而言,最好的音樂訊源順序仍然是以LP為首,CD次之,再來是DVD、TAPE、TUNER.....等。
(三) SACD或DVD Audio僅是兩聲道HI-END Audio的另一新訊源的選擇而不是HI-END音響多聲道化的開始。就以所有的SONY SACD唱盤都以兩聲道作輸出即是最佳例証。
(四) 由於少數大廠所寡佔及策略性考量,目前市售SACD或DVD Audio的軟、硬體價格都過高,且軟體發行種類太少。因此當其售價僅略高CD10%~15%,甚至到齊平時,才是我們重視它的時候。
(五) HI-END Audio的本質即是音樂,而重播音樂的源頭即是錄音。人類近百年未所有偉大的錄音收藏大都以單聲道或兩聲道錄音為主,因此想要真正能聆賞到經典錄音與原音重現,兩聲道HI-END音響重播系統才是唯一途境而非多聲道音響。
(六) HI-END音響多聲道化即是預算倍數化與系統複雜化的化身。

其結果絕不務實也不符合經濟效益,更完全地與Simplicity is the best的HI-END基本概念相違背。

最後就以美國權威HI-END音響雜誌Stereophile總編John Atkinson在今年初的一期內文中曾提到他對SACD及DVD Audio的看法來作為本文的結束。John Atkinson提到SACD及DVD Audio是近代音響在音源上的一項突破,站在該雜誌的立場,他們對這些新格式(Format)訊源樂觀其成,但他們也同時提出對消費者的忠告。那就是由於CD的過份(絕對)民主,使得從事該產業的軟硬體廠家無法得到他們所祈望的利潤,甚至連合理的利潤都困難。因此少數領導軟硬體廠商即藉著這些新格式(Format)訊源上的突破,藉由市場寡佔以策略性手段將進入該訊源格式的門檻拉高,以獲取超額利潤.......。這種如同政治手段的技量對所有廣大愛樂者而言是不公平也不合理的,也就因為如此,Stereophile總編John Atkinson強調說:對你我發燒友(Audiophiles)而言,CD才是目前聆賞音樂的最佳音源而非SACD或DVD Audio。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2 09:29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AV新鮮人開竅篇:AV喇叭與一般喇叭有何不同?         



在視聽室的角落裡,幾支喇叭正在七嘴八舌地爭論著:
佔據視聽室左右兩方重要位置的左右聲道大聲地喊著:「怎麼說都還是我最重要,先不要管主人平常只用我聽音樂的時間,要多過配合你們一起發聲看AV的時間,就算是看影片的時候咱們兩兄弟也是唱得最大聲的!」
此時端坐在電視上的中央聲道喇叭立即發出不平之鳴:「什麼叫做你們唱得最大聲?要不要比比看主人看影片的時候究竟是誰發出絕大部分的對白與音效?也不想想看當我罷工的時候,切到Phantom模式讓你們模擬我的聲音時是怎樣的表現?」
這個時候位置高高在上的環繞喇叭說話了:「比大聲有什麼用?沒聽過『吃得飽不如吃得巧』這句話嗎?我們環繞喇叭雖然不是時時都發聲的,但卻是製造環繞效果、前後移動及上方音場等不可或缺的,你們可曾聽過有人架設環繞系統不裝環繞喇叭的?」
原本靜靜躺在一旁的超低音這時候也加入討論:「沒錯,我同意環繞喇叭的看法,像我也是一樣,雖然發出的聲音頻段沒有你們寬廣,也不是接連不斷地唱出聲音,但是倘若你們沒有我的幫忙,就好比雕像沒有底座一般,不僅顯得頭重腳輕,也會站不穩腳步呢!不過,我是想以老大哥的身分講句話,不管怎麼說,主人想要得到理想的影音效果,聲音方面還是需要靠我們通力合作的,缺了任何一個都不行,大家還是停止無謂的爭吵吧。」
左右聲道喇叭這個時候再提出它的意見:「話這麼講是沒有錯啦,不過,有時候我總是覺得很納悶耶,中央聲道及環繞喇叭是因應AV的用途才加入我們兩兄弟及超低音老大哥的行列中的,到底AV喇叭與我們一般音響用的喇叭有何不同呢?」
AV喇叭與一般喇叭有何不同?

的確,許多AV新鮮人心中常存著AV喇叭與一般喇叭有何差異的疑問,如果是原先就有在聽音響的音響迷,還會進一步考慮原有的喇叭是否能夠繼續延用擔當AV重任的問題。到底AV喇叭與一般喇叭的差異在哪裡?原有聽音樂用的喇叭是否在AV場合也能夠同樣稱職呢?
要回答以上的問題,就必須從喇叭在AV系統中會遭遇到怎樣的環境、必須有什麼能力才可應付的問題開始說起。
首先,差異最大的部份就是動態的問題。在純聽音樂的時候,動態起伏再大頂多也僅是交響曲;但播放影片時可就是各式各樣的驚心動魄場面不絕於耳了!動作片中比較常見的是車輛的追逐碰撞、激烈的爆炸及槍戰對決,科幻片會有太空船飛越頭頂、火箭升空等音效考驗著喇叭的能量感,即使是文藝片雨中談情的時刻,頭頂上轟隆隆的雷聲動態也是很夠瞧的!由於電影中許多音效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這些聲音只要喇叭動態稍微受限,聽起來就會相當不自然,以我們平常所常聽見的雷聲為例,就是十分考驗喇叭動態的片段,特別是普遍常見的壁掛式環繞小喇叭時常都會在此露出馬腳,在軟體錄製效果良好的狀況下,假如喇叭動態表現不佳的話,雷聲不免就會有「假假」的感覺。
至於前方聲道喇叭的動態,在動作片常見的爆炸場面中往往無所遁形,表現較好的可以清楚讓你聽見爆炸過程中的爆發能量,動態有限者則會令聲音聽起來平淡無奇。總括來講,在AV場合使用時,喇叭的動態再生能力要比純聽音樂來得重要得多,如果新鮮人不知道動態較好的AV家庭劇院系統表現應該是怎樣的,可以趁「終極警探3」、「蝙蝠俠3」、「阿波羅13」……等一類動作大片上映時找一家音效絕佳的電影院體驗一下就知道了。(要注意的是每一部新影片上映時電影院的播映系統也必須作一些微調才可以得到最好的效果,以暑假檔幾部大片的觀賞經驗來說,近期編輯部可以推薦的是台北的國賓戲院,請購買22排前後靠近中央的位置。)

環繞喇叭必須營造良好的包圍感

其次,環繞系統對於喇叭的擴散性有比較高的要求。應該有不少新鮮人知道THX系統對於喇叭的擴散角度有很嚴格的規定,其實不管THX的規範如何,THX對喇叭擴散性的一些原則倒是頗符合理想家庭劇院的作法。舉例來說,環繞喇叭的擴散性要比一般喇叭來得強,才能夠營造出良好的包圍感,因此THX側置聲道都採用雙向反相發聲的設計;前方聲道為了減少來自天花板及地板的反射音干擾定位,而造成對白及前方音效位置不夠清楚的狀況,因此在高音單體的排列與面板的安排都另有作法。基本上,THX喇叭這種要求對於理想的家庭劇院也正好是合適的方式,倘若要追求較好的環繞效果,那麼在喇叭的配置上最好也遵循以上的原則。有興趣的話,新鮮人到電影院觀賞電影的時候可以多留意一下喇叭的擺置方式,應該可以發現在側方與後方密密麻麻的安設了許多環繞喇叭,這是為了在電影院的廣大空間中維持周圍良好的聲音平均度,在一般家庭中雖然空間小了許多,但倘若為了使聲音更平均一些、各喇叭發聲更輕鬆,那麼使用像電影院般多支環繞喇叭陣列方式裝置的手法,即使每一支喇叭的擴散性並非很理想,那麼依然可以得到不錯的環繞包圍感。
還有,在電影院中看電影的時候,也可以發現影片包含的頻率響應範圍非常大(當然是指在效果比較好的電影院),特別是爆炸衝撞場面比較多的動作片片段。一般來說,影片中的高頻部份延伸並沒有要求很高,以環繞喇叭而言甚至在7KHz處就已經開始衰減了,因此大部分的音響用喇叭拿來當環繞喇叭使用,在高頻的延伸上都不會有大問題;不過,在低頻部份一般音響用的喇叭可能就力有未逮了,大家都知道低頻對於影片來說的確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比較起來,有些人甚至認為超低音的重要性還要高過環繞效果,寧可在有限的預算下先投資在購買超低音上面,隨後再加裝真正的環繞音效。如此一來,既可以充分享受影片的震撼力,另外在聽音樂的時候也能夠有較好的效果。的確,由於在觀看影片的時候中央聲道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很多音效的低頻成分要由中央聲道喇叭發出來,除非您使用的是極高價的巨型喇叭,並且切換到Normal模式將大部分中央聲道的低頻轉移到左右聲道,否則一支(甚至是一對)夠力的超低音將是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配備。如此,才有希望得到實實在在的震撼效果。
好了,在瞭解了AV喇叭的特性何在之後;以下,我們就依據各類AV喇叭的不同,一一為新鮮人們說明它們的特性,並且告訴讀者是否可以在這裡使用一般的音響用喇叭,以及應該如何搭配才能得到較好的效果。

中央聲道喇叭
如果已經決定把原先聽音響用的喇叭當作環繞系統的左右聲道,通常另外再買一支中央聲道是免不了的選擇,而市面上也有許多喇叭廠商推出這類產品。配合大多數消費者(包括AV新鮮人在內)使用映像管電視的狀況,為了避免喇叭內的磁鐵磁性讓電視機「變臉」(畫面因為磁力線的影響而變得花花綠綠的),一般中央聲道喇叭都會有防磁設計,把單體磁鐵的磁力給「包起來」,如果想要把中央聲道靠近電視擺放,這種防磁設計是絕對少不了的。
一般我們在選擇中央聲道喇叭的時候,為了維持音效左右移動時的連貫性,最好它的音色要與左右聲道喇叭盡量接近,選擇與其同一廠牌的中央聲道比較容易辦到。也有些中央聲道喇叭別出心裁的在喇叭上裝設音調控制線路(例如Atlantic),還有一些環繞處理器中央聲道的音調也可以用等化器調整(例如YAMAHA的較高級機種),都是為了前方三支喇叭音色連貫性而作的設計。
音響用喇叭可以拿來當中央聲道使用嗎?當然可以,特別是中央聲道在看電影的時候責任十分重大,如果用品質較高的音響喇叭來取代較廉價的中央聲道,通常整體效果的改進相當大,而且假如是與原先左右聲道完全相同的喇叭,前方三個聲道的連貫性當然是最好的!只不過這種作法會遇到兩個困難:第一、是喇叭防磁的問題,剛才說過沒有防磁的喇叭絕對不能太靠近電視擺放,而一般音響喇叭是沒有防磁設計的。曾經有讀者來信問過如何對喇叭施以防磁處理?我們的建議是不要自己動手作,因為實在是不簡單,解決的方式就是不要靠電視太近。第二個問題是音響喇叭通常沒有單支販賣的,就算與朋友共享的話,沒有防磁設計也不能放在電視上。我們的建議是就直接買一對當中央聲道吧,擺放方式請參考本刊第六期的 AV喇叭專輯,你還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呢。

前方聲道喇叭
在這裡所謂的「前方聲道喇叭」是指整套推出的AV喇叭中,前方聲道三支喇叭的部份,這一段主要是說明這類喇叭設計的特點。除了少數廠牌有推出整套的平價AV喇叭之外,在目前這類產品多半是較高價位的THX規格喇叭。當然,由於價位的高昂,這些喇叭對於新鮮人來說還算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不過,雖然短期之內擁有的機會並不高,我們還是在這裡把它們的特性作一些解說,多增加一些相關的知識總是好事,何況還可以觀摩一下這些不便宜的產品到底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藉以改善自己系統的表現。
首先可以注意到的是,這些不同品牌的THX喇叭系統通常在前方聲道的三支喇叭是完全相同的。目的再清楚不過了,就是要讓觀眾前面的聲音徹底打成一片,不會有中央部份的聲音與左邊、右邊格格不入的現象,其實在電影院中也正是這樣的作法,剛才建議新鮮人不妨使用與左右聲道相同的喇叭當中央聲道,其原因也在此。
其次,前文也提到THX系統要求限制前方聲道垂直方向的擴散角度,以本刊介紹過的幾種廠牌來說,Triad利用高音單體前方的號角角度以及梯田狀的結構來控制前述的垂直擴散角,KEF使用三支高音單體在垂直方向緊緊地靠在一起,藉它們在垂直方向的交互干涉而加強正前方的高音能量,至於Snell則在緊貼高音單體的上下兩旁擺放吸音棉,讓它們吸收上下兩方向放射的能量。雖然以上幾種喇叭的作法並非完全相同,但它們同樣都可以得到減少來自天花板及地板反射音的目的。如果新鮮人家裡的環繞系統聽起來總是有對白不夠清晰明確的毛病,不妨模仿上述喇叭的作法,在高音單體的上下兩側想辦法作一些「阻擋」,試試看是不是會有改善。

環繞喇叭
環繞喇叭的裝設實在是整套環繞系統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只不過經常也是一般使用者最難調整好的事項,如果僅僅是要讓「後面」有聲音的話,說實在環繞喇叭的裝設的確沒有任何難處,只要將它們擺在視聽室的後面就可以了。不過環繞喇叭的位置牽涉到整個系統包圍感是否良好,以及環繞音效裡十分重要的「上方音場」再生(請參閱本期PRIME AV特搜隊商豪視聽室一文),假如想要有良好的環繞效果,環繞喇叭的位置影響至鉅,千萬不可隨便。
一般市售環繞喇叭都有相對應的固定架,可以將它們懸掛在天花板下或側牆的高處,可以說相當方便。不過這也是環繞喇叭不易找到正確的「居身之處」,以及許多系統效果不彰的主因,因為一般的固定架不免要在天花板或牆壁上鑽孔,在無法試驗的情況下當然就是找到一個看起來最不礙眼的位置,直接就將它固定在那裡,這樣子假如會好聲的話真的只有「運氣好」三個字可以形容了。建議新鮮人在環境許可的狀況下,先不要急著在牆壁上鑽孔,想辦法用可以活動的方式來暫時安置環繞喇叭,上上下下、前前後後試著移動位置並仔細聽聽其間的差異,找到最好的位置再加以固定,如此將可以得到許多寶貴的經驗,也不會老是疑神疑鬼地看著環繞喇叭,懷疑是它們在「搞怪」。
可以拿音響用的喇叭來當作環繞喇叭使用嗎?當然可以,前文曾經提到環繞喇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足夠的擴散性,以營造聲音包圍觀眾的效果,雖然某些設計較好的環繞喇叭會以雙面發聲等方式來提供更強的擴散性,一般音響用喇叭與它們比較起來在這方面不免略微遜色,不過要是與市面上最常見的五千元一對塑膠小喇叭相比,音響用喇叭擴散性可是不輸給它們,同時還可以提供更紮實的音箱與更大的動態呢!當然,價格可能略高一些,而且在喇叭的懸掛上或許會麻煩一些,不過也不是很難解決的事情,如果平常就喜歡自己動手DIY的話,就更沒有困難了。
至於音響用喇叭可能有擴散角度不夠理想的問題,剛才也說過可以藉由仿照電影院陣列的多支配置方式得到解決,基本上,用音響喇叭來「權充」環繞喇叭並無不可。

超低音喇叭
大家應該都同意超低音是環繞音效系統的主角之一,沒有了它整套系統立刻會失色不少。超低音也是輕易橫跨音響╱AV兩條船的器材,除了整套環繞喇叭系統中的超低音喇叭不特別強調音響用途之外,幾乎所有的超低音都一致舉著音響╱AV兩用的招牌。實際上,在這兩種環境中超低音的工作也沒有很大的不同,新鮮人倒不用刻意去尋找「AV專用」的超低音。不過,一般來說,在AV狀態使用的時候,通常超低音的音量會需要開得比聽音響的時候高一點,這樣子觀賞影片的時候比較「過癮」!建議新鮮人可以在超低音的音量旋鈕上分別標示「音響」及「AV」兩個位置,切換的時候會比較方便一些。

結論

綜合以上的說明,新鮮人應該可以瞭解:從最嚴格的角度來看,AV喇叭確實有異於一般音響用喇叭之處,特別是在動態再生能力與擴散角度兩方面,許多價位較高的整套AV喇叭組合有非常嚴格的規定,這是為了得到最好的電影效果表現而訂定的規範。而一些(請注意!不是全部!)較廉價的中央聲道與環繞喇叭在構造與聲音上並不見得有什麼很突出的地方,但它們的特殊設計卻可以使其更合適在居家環境中使用,如中央聲道多半是橫長型有防磁的設計以利放置在電視機上,而環繞喇叭則有精巧的外型與合宜的固定架搭配,可以美觀地融入居家環境中。
如果真正要在家中追求接近極致的影音效果,恐怕一些專為AV用途而設計的高價喇叭系統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配備;但是新鮮人假如想要在家中設置一套AV系統,倒也不見得一定要添購市售專用的中央聲道與環繞喇叭,因為環繞音效喇叭系統最重要的就是各聲道間音色的一貫性,再多買兩對甚至是三對原先聽音響時使用的喇叭來當作中央及環繞聲道,在這方面的表現可能是最出色的!新鮮人可以大膽嘗試看看。

圖片:對於已經擁有一套音響系統的人來說,想要晉昇成一整套環繞系統,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添購市面上成套出售的中央聲道及環繞喇叭組合,此時這三隻喇叭的音色連貫性當然沒有問題,但要特別注意它們與您原先所使用的喇叭在音色上是否接近。

圖片:並不是全部的環繞喇叭系統都是價位高昂的,圖中所見到的JBL喇叭系統價位就不很高,如果家中尚未擁有音響,而且想要得到較佳的影片環繞效果的話,購買此類整套設計的喇叭系統是比較好的途徑。

圖片:中央聲道喇叭如果要擺放在電視上,就必須注意是否有防磁設計的問題。另外,中央聲道在整套環繞系統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些超大型的中央聲道可以承受更大的功率、唱得更大聲,對整體的效果有非常大的提升。

圖片:經過THX認證的喇叭系統由於規格要求嚴謹,通常價位都不會太低,但可以保証有一定水準的表現。圖中所見到的是KEF的THX系統,請特別注意前方聲道喇叭中央部份三隻高音單體的排列,千萬不要因為美觀或怕擋住銀幕而將中央聲道橫躺著擺,這樣子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圖片:有些環繞喇叭即使是非經THX認證,仍然是採用雙面發聲的設計,可以大幅改善環繞聲道的擴散性,假如不能像電影院般多裝幾支環繞喇叭增加包圍感,此種雙面發聲環繞喇叭是很好的選擇。

蜂皇 发表于 2006-10-12 09:30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原帖由 schiff 于 2006-10-11 14:31 发表
分成几类,供大家参考.也是几年里断断续续收集起来的,感觉还是有点用的,只要不过分偏执就好.
有心人!支持!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2 09:36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S線



一般來說,在高價位的電視機、錄放影機、影碟機、投影電視系統上面,我們常常會發現它們的影像輸出及輸入端子,除了一般通用的RCA同軸端子之外,另外還具有一組或多組S端子。S端子對於AV玩家而言,它可能代表使用之後可以獲得較高品質的影像訊號,就如同音響玩家對於平衡式線路的認知一般,大家僅知道S端子以及平衡式線路可以得到較好的影像及聲音品質,至於S端子以及平衡式線路的原理為何,可能真的沒幾個人搞的清楚。到底為什麼要使用S端子?S端子的原理是什麼?您知道妥善利用S端子還可以改善不少AV器材的視訊品質嗎?本期的「康年談電視」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的認識S端子。在正式介紹S端子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幾個Video名詞以及Video訊號的基本觀念,這些名詞在一般AV器材上都會常常見到,想必大家也是耳熟能詳的,在瞭解這幾個名詞之後我們再進一步的來解說S端子,如果您實在對這些Video的基本概念沒什麼興趣,您也可以直接跳到後面有關S端子以及Y/C分離的部份。&127;

NTSC
大部分的AV玩家都知道NTSC(美國國家電視系統委員會)代表了一種目前世界上廣為採用的電視系統標準,事實上,NTSC是由EIA(美國電子工業協會)所發起及創辦的。NTSC也曾經訂定了單色(黑白)電視標準,並且於1941年經FCC(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通過並認可了這個標準。其實在1949年左右,彩色電視廣播仍在實驗階段,那時候有兩個強有力的競爭者RCA與CBS正在競標美國彩色電視機的標準,最後,NTSC採用了RCA的標準並予以修改,FCC也認可了NTSC的標準,使得NTSC為包括美、加、日本、我國及許多西半球國家所共通的彩色電視標準。CBS為什麼會失敗呢?其中一個主要的關鍵則是因為CBS彩色電視系統和原有的黑白單色電視系統並不相容,今日NTSC電視系統的相關產品:錄影機、影碟機、攝錄機……都可以和黑白單色電視完全相容,這些都在當年即定下了奠基,RCA採用了令人頗為驚異的技術在原有黑白單色電視有限的頻寬內達到傳送彩色影像的目的,即使以今日的科技看起來,NTSC彩色電視系統的發明仍是相當不可思議,後來的電視立體聲、MTS雙語功能其實早在1949年就已經奠定了技術基礎。

Video訊號的頻寬
在音響器材的標示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頻率響應這個名詞,Audio的頻率響應可以用空氣震動的速度來表示,震動的越快頻率越高,震動的越慢頻率越低,當然了,人的耳朵只有一定的聆聽頻率,一般音響高傳真器材所要求的20~20,000Hz代表著音響器材所追求的一個通範標準。至於Video訊號我們可不可以用頻率響應來表示呢?事實上Video訊號通常也用頻率響應來表示,不過此處的頻率響應和Audio訊號的頻率響應是有差別的,如果我們將頻率響應換成頻寬,可能比較容易釐清Audio與Video訊號之間的差異。
我們都知道電視機的影像訊號是靠著電視攝影機不斷掃描所重現的畫面,每個畫面共有525條掃描線,掃描的速度是每秒三十個圖框(NTSC制),為了避免電視畫面的閃爍,電視畫面的掃描實際上是採用奇偶兩個圖場交織掃描而成,所以一個圖框實際是包括了兩個圖場交錯而成。換算起來,每秒鐘電視機實際上共掃描了262.5×60=15750條水平掃描線,NTSC系統的水平掃描頻率15.75KHz就是這麼算出來的。為了要能傳送電視攝影機掃描下來的影像訊號,Video訊號大約需要4.2MHz的頻寬來記載影像資訊,遠比Audio訊號所需要的頻寬要來的高。

RF訊號
這兩年來AV玩家對於RF可說是相當注目,其原因倒是蠻有意思的,那是因為具有AC-3輸出的影碟機採用的正是RF輸出,這個RF輸出到底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其實RF的原理非常的簡單,就好像三家電視台所拍攝的電視節目其頻寬都是4.5MHz,拍好的電視節目在把它發射之前,都要先把它加上一個固定頻率的載波,此時的訊號即稱之為RF訊號,以較高頻率發射對電視台而言是比較有效率的,再加上不同的電視台可以加上不同的載波,如此一來電視調諧器只要針對不同的載波頻率,即可檢測不同的RF信號,以恢復原來的影像訊號。如此一來,您該瞭解RF到底代表著什麼意義了吧!對了,Audio訊號也可以加上載波以變成RF訊號,從廣播電台所發射出來的訊號即是RF訊號,收音機的原理和電視機的原理可說是大同小異,只不過電視調諧器除了要接收聲音之外還要接收影像畫面。這下子朋友們應該可以明白到底錄影機、電視機上面的AV端子和RF端子彼此之間的差異了吧!總而言之,只要我們能把包含聲音及影像的RF訊號利用調諧器將載波去掉,再從訊號中分離出影像及聲音訊號,就可以從AV端子輸出不含載波的標準影像及聲音訊號了。&127;
至於AC-3影碟機為什麼使用RF來輸出AC-3訊號,實在是一種折衷的方法,因為AC-3的5+1聲道Audio訊號都是數位訊號,在現有的影碟片上面實在已經找不到地方可以記錄AC-3數位訊號了,為了想辦法能在影碟片當中記錄AC-3訊號,只得從影碟片當中通常都不使用的類比音軌下手了,但是AC-3都是數位訊號啊,怎麼把它記錄在類比音軌呢?於是杜比工程師們將AC-3的串列數位訊號加上一個2.8MHz的載波(2.8MHz正是影碟片上用來記錄類比右聲道的頻段),以便順利的將AC-3訊號記錄在影碟片之上了。對了,由於AC-3影碟機的RF輸出其載波高達2.8MHz,玩家們在連接AC-3影碟機到AC-3處理器時千萬別忽略了訊號線的接頭以及訊號線本身的品質。

Video訊號是怎麼組成的
前面我們曾經談過,NTSC彩色電視系統和原有的NTSC黑白電視系統是完全相容的,單純的黑白(單色)影像即需要大約4.2MHz左右的頻寬才能傳送黑白Video訊號,彩色影像的資訊量高於黑白電視,它是怎麼將彩色訊號擠在這4.2MHz左右的頻段呢?
事實上彩色影像訊號是由R、G、B三種色訊號組合而成的,經由其中不同比例的搭配以組合成各式各樣的顏色,這三種訊號我們稱之為色度信號(C信號)。除了色度信號之外,彩色影像訊號還包括了亮度信號(Y信號),亮度信號代表了影像的亮度變化,亦即相當於黑白影像的亮度細節。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定義黑白影像訊號、彩色影像訊號、彩色電視機、黑白電視機之間的關係。

黑白電視機:它可以接收黑白影像訊號以及彩色影像訊號;當它在接收彩色訊號時,僅接收Y訊號而不接收C訊號。
彩色電視機:它可以接收黑白影像訊號以及彩色影像訊號;當它在接收黑白廣播電視節目時,由於RGB都是定比例,可以利用RGB三色影像管重現黑色及白色。
黑白影像訊號:不包含C訊號的影像訊號。
彩色影像訊號:包含Y以及C訊號,但是包含C訊號的彩色影像訊號仍可藉由RGB三色組合而成黑白的影像。

彩色視頻訊號雖然包括了R、G、B以及亮度訊號,但是彩色訊號在實際傳送時,並不是將電視攝影機所拍攝下來的R、G、B訊號像黑白攝影機一般直接送出,因為這樣一來需要高達18MHz的頻寬才能承載得了這麼多的影像資訊,如此一來不僅非常浪費頻道,也會使得彩色電視和黑白電視彼此擁有不同的頻寬,彼此的節目不能互通。為了解決上述問題,NTSC採用多工通信的技術以及人眼對色彩的特殊性質,加以巧妙的運用。因此,前面我們所提到的亮度信號(Y信號),實際是由30%的紅色加上59%的綠色再加上11%的藍色所混合而成的,因為人眼對於紅、藍、綠三原色擁有不同的感受程度,這個經由不同比例所組合而成的Y信號恰好可以重現黑白影像的真實灰階感(在黑白電視系統中,並沒有Y、C訊號這兩個名詞,這裡的Y信號僅是和黑白電視系統的影視訊號擁有相同的特性,並非完全相同)。
彩色電視訊號中的C訊號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先來算算R-Y及B-Y兩項。
因為Y=0.3R+0.59G+0.11B
所以R-Y=R-0.3R-0.59R-0.11B=0.7R-0.59G-0.11B
同理可得B-Y=-0.3R-0.59G+0.89B
NTSC當初在發展彩色電視機時真的是相當厲害,由於C訊號是由RGB三色組成的,有了R-Y以及B-Y之後只要再經過一個矩陣運算電路即可獲得G-Y訊號了。其方法如下:
因為Y=0.3R+0.59G+0.11B
所以0.3R+0.59G+0.11B-Y=0
亦即0.3R+0.59G+0.11B-(0.3Y+0.59Y+0.11Y)=0
0.3(R-Y)+0.59(G-Y)+0.11(B-Y)=0
所以G-Y=-(0.3/0.59)(R-Y)-(0.11/0.59)(B-Y)=-0.51(R-Y)-0.19(B-Y)
怎麼樣!如此一來,只有具有Y、R-Y、B-Y三個信號即可發射出彩色影像訊號了,NTSC夠厲害了吧!R-Y、B-Y的C訊號表示方式雖然已經讓我們歎為觀止,但是NTSC電視系統中電視台發射的訊號並不是採用R-Y、B-Y的色度訊號,而是採用另一種I、Q解調法。I、Q解調法是利用色彩的三個特性:色相、彩度、亮度之間的關係所繪製的析色圖所演算出來類似R-Y、B-Y的色度表示法。在I、Q信號系統中,其色度信號與R-Y、B-Y所合成的信號完全相同,只是I、Q信號的矩陣類比電路較為複雜,電視台在發射節目時大都採用I 、Q信號調變的方式。
那麼彩色NTSC電視系統到底是怎麼把Y訊號以及C訊號放在相容於黑白電視系統的4.5MHz的頻寬帶之內呢?其實NTSC是利用了副載波的原理巧妙的將C訊號間置記錄在Y信號的高頻端3.579545MHz之上,以避免干擾了Y訊號,這就是我們一般常聽到的3.58MHz彩色信號。把這個觀念轉換為傳統黑白電視系統時,Y信號就好比原有黑白系統的影像資料,C訊號則是附加在Y信號的高頻段之中,C信號安插在Y信號的間置方法有點像一把梳子,Y訊號以及C訊號就像是兩把梳子交互齒合一般,如此一來,不僅NTSC彩色電視可以和原有的黑白電視相容,又不須佔用多餘的頻道,實在很難想像它是在1949年左右即發展出來的技術。

&127;電視台是如何發射電視節目的
從電視台發射的電視節目訊號除了大約4.5MHz頻寬的影像訊號之外,尚包括了0.25MHz頻寬的聲音訊號。我們以電視頻道的第三頻道為例(圖一):該頻道是利用60MHz到66MHz之間的6MHz頻道內進行廣播,為了避免各頻道之間彼此受到干擾,每個頻道僅使用了4.5MHz(影像)+0.25MHz(聲音)的頻寬,剩下來的1.2&127;5MHz空白頻寬是用來幹什麼的呢?就是為了維持上下頻道彼此之間的淨空。想想目前FM地下電台為什麼常常會彼此干擾呢?就是因為地下電台沒有保持每個FM電台頻道之間的空白頻段,甚至想在各合法電台之間的空白頻道之中插隊擠入地下電台的節目,這也是大部分地下電台收訊品質不佳的主要原因。

電視機是如何重播影像的
電視台發射的電視節目經過天線接收、調諧器調變為聲音及影像訊號之後,影像訊號第一件要做的處理工作即是將影像訊號的Y信號以及C信號分離出來,由於彩色電視機映像管必須採用RGB三色同時輸入訊號,因此如何將Y、C混合的影像訊號分離為獨立的Y、C訊號即成為電視機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重點來了,除了電視台發射的節目之外,無論是錄放影機、影碟機抑或是其他標準NTSC Video器材所記錄的影像資料,都是和NTSC電視的標準影像完全相容的,既然是標準的NTSC影像,影像成份中的Y信號以及C信號都是混合在4.5MHz的頻寬之內的。一般的電視機都內建有Y/C分離電路,但是隨著電視機的訴求、價位,對影像品質有絕對重要性影響的Y/C分離電路也擁有數種不同的分離方式,經過分離之後的Y信號以及C信號還要經過調變之後,才可以轉換為電視映像管可以接受的RGB信號。有關Y/C分離的幾種方法,留待下一段再做說明,讓我們先來看看電視機是如何將C訊號還原成R、G、B信號的。
前面曾經提到,電視台發射的標準NTSC的C信號採用的是I、Q調變,但是一般的電視機為了節省成本通常都直接將I、Q視為R-Y、B-Y信號予以調變,雖然它不符合高傳真的原則,但是因為成本低廉而且家用電視機並不需要太高的畫面品質,絕大部份的電視機都是採用此種方法調變。除了上述的調變方法之外,比較高級的電視調諧器大都兩個調解器直接檢測出I、Q信號然後經過矩陣電路取得R-Y、G-Y以及B-Y信號。另外也有一些接收器使用三個調解器直接得到R-Y、G-Y以及B-Y信號,其成本更為昂貴,不過影像效果也更上一層樓。&127;

Y/C分離電路的三種方法

1.單純的Y/C分離
參考圖二的NTSC影像訊號頻譜,我們可以看到Y信號以及C信號是從3.58MHz的位置開始交錯,就好像兩個梳子彼此囓合一般的存在於NTSC的影像訊號之中,最簡單的Y/C分離方法,就是利用濾波器將Y信號以及C信號分離(請參考圖三),我們可以發現用這種方法分離的C信號中間含有了部份未被濾乾淨的Y信號,Y信號也有部份的頻段被切掉,由於Y信號對於畫面的解析度有決定性的影響,不乾淨的C信號也會對畫面產生點狀的干擾,目前的電視機幾乎已經完全不採用此種Y/C分離方式,這種最簡單的Y/C分離方式也稱為一次元Y/C分離。

2.二次元Y/C分離
所謂二次元Y/C分離,就是利用相鄰的兩條掃描線彼此影像資訊的關連性,經過訊號相加相減運算電路來進行Y/C分離。因為在NTSC信號當中,C訊號的相位是隨著次一條掃描線隨時在做180度反相的,因此第n條掃描線的Y信號加上第n+1條掃描線的Y信號其結果等於2Y,第n條掃描線的C信號加上第n+1條掃描線的C信號其結果應該為0,同理我們再將第n條及第n+1條掃描線的Y信號以及C信號做相減的運算,就可以得到0以及2C兩個結果,再分別將2Y以及2C除以2,就可以得到非常乾淨的Y信號以及C信號了。這種方法即稱之為梳形濾波器分離法,亦稱為二次元Y/C分離法(見圖四)。
為了進一步提升Y/C分離的準確度,除了利用兩條相鄰掃描線訊號的演算方法之外,另外還有一種利用相鄰三條掃描線進行Y/C分離的方法,不過從原理上來看,仍然屬於二次元Y/C分離的一種。

3.三次元Y/C分離
二次元Y/C分離看起來已經很理想了啊,為什麼還有三次元Y/C分離的方式呢?其實二次元Y/C分離法如果碰到相鄰兩條掃描線彼此沒什麼關聯性的時候,二次元Y/C分離即已經派不上用場,於是更進步的三次元Y/C分離也就應運而生了。\r
三次元Y/C分離的原理和二次元Y/C分離頗為相似,只不過三次元Y/C分離比較的是前後兩幅畫面(Frame)的影像資訊,或許前後兩幅畫面之間不完全相似的情況仍然很多,至少,前後兩幅畫面彼此之間的關聯性要比前後兩條掃描線彼此之間的關聯性要來的高,所以了,在具有三次元Y/C分離的AV器材上,一定可以發現用來記錄前後Frame資訊的記憶電路,其效果更要比二次元Y/C分離更進一步。至於不同廠家所生產的AV器材如果都採用了三次元Y/C分離線路,其影像效果是否會一樣好呢?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三次元Y/C分離電路當中遇到前後兩幅畫面無相關性的機率仍然很高,各廠商為了因應此一狀況設計出各種不同狀況的動態分離法,同為三次元Y/C分離,其畫質表現仍有差異,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此。

S端子的應用
使用S端子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要傳送已經經過Y/C分離的影像訊號,在S端子訊號線之內,我們可以發現其Y信號與C信號是分開傳送的,而一般同軸Video信號線傳送的則是Y、C混合的影像信號。如何善用S端子改善您目前的AV效果,其實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因為並不是所有的Video器材使用了S端子之後就能得到最好的視訊效果。在使用S端子的同時,首先要確定器材本身所具備的Y/C分離電路是否夠水準,如果您的電視機內部已經具備了相當高級的Y/C分離線路,而您影碟機內部的Y/C分離線路效果甚至還比不上電視機本身的線路,如果直接用S端子連接影碟機到電視機,其畫質表現可能還比不過使用一般的同軸訊號線呢!
當然了,目前市面上的電視機內部的Y/C分離線路大都比不上影碟機或是錄放影機的Y/C分離電路,上述的問題您暫時可以不用擔心,如果您使用的是很高級的Monitor,您不妨試試直接使用同軸訊號線,搞不好同軸的效果還要比S線來的好呢!有一個地方比較值得玩家們加以注意的,那就是環繞處理器或是AV控制中心上面的影像輸入輸出端子。有的環繞處理器、AV控制中心內部即具有Y/C分離線路,其效果可能比影碟機的Y/C分離要來得好,但可能也比不上影碟機的Y/C分離線路,玩家們不妨親自實驗一下熟優熟劣,再確定何處該使用同軸線,何處該用S線。&127;
總而言之,並不是所有的視訊器材使用了S線之後其效果都要比同軸線來的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乃是在於Y/C分離的品質,想辦法找出您的Video器材當中擁有最佳Y/C分離線路的環節,之前的訊號線使用同軸線,之後的均使用S線,這是筆者給大家的建議。當然了,還是得勞駕您身體力行親自實驗一番,或許您又有新的發現哩!最後,再提醒您一件事,S線本身的品質與視訊品質有著很大的關聯,也是不可忽略的地方。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2 09:41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超低音喇叭
多只香炉多只鬼?

文·【林子贤】



“超低音”(subwoofer)这个名词不知是从何时由何人所创!按英语字面上的解释,Suplementary Woofer应解读为辅助性低音喇叭,但既然大家都接受了“超低音”这三个字,我们也就“从善如流”啦!

以往教导人们如何玩超低音喇叭的介绍性及技术性文章已有不少,但仍有许多人用尽了这些方法在他们的音响系统上,结果还是不得要领!当“超低音”成为九零年代初流行的“家庭剧院”中,最具杀伤力的道具时,又见不少权威人士劝说,与其加入超低音,倒不如购买质量较好的喇叭,更易把低音玩好,其原因是“多只香炉多只鬼”嘛!这些论调促使许多高级音响迷花了不少金钱购入“低音”重现能力更佳的喇叭,殊不知要重现高质量的“低音”,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毕竟在我听过的系统里,不及格者是何其之多!究竟怎样的低音才算是好的低音呢? 我个人认为,“超低音”最重要的是必需在音乐中、在系统里绝对隐形。当重现没有低音讯号的乐段时,您根本无法知道有“超低音喇叭”存在,而当低音讯号出现时,您亦“无法”知道有“超低音喇叭”存在,但音乐的力道暗涌又是那么地令人吃惊,这便相当不错了。

这就是超低音的全部吗?当然不是,且让我举个例子吧!LS 3/5a是一对公认颇具水准的喇叭,它虽然在最低频段完全欠奉,然而中低音线条的美感却极吸引人!LS 3/5a最大的弱点是,当它面对具有巨大冲击力的中低频段时,能挤出的最大音压实在有限,硬推的话,不是拍边便是烧低音单元音圈(Voice Coil)。加上“超低音”后,借助了“超低音喇叭”及电子分音器中的高通滤波线路(High Pass Filter),这种致命的力道,至少六成由超低音喇叭承受了(若高通滤波点设在100 Hz以上),LS 3/5a少了六成负担,马上显得“无官一身轻”!当然,推LS 3/5a的扩音机也相应地轻松得多。这时您肯定会惊觉,嘿!好家伙,LS 3/5a竟可唱得这么大声!

100 Hz是LS 3/5a最理想的分频点吗?未必!还得配合喇叭脚架的高度,同时注意中低频的音色。若脚架较高,您可能得移到90 Hz甚至80 Hz都说不定,然而在80 Hz或90 Hz时,那种劲道十足的重击,便可能有七成甚至七成半送入LS 3/5a。此时音色虽好,但可惜LS 3/5a的老毛病——不堪一击,仍然“无法度”!在较高的脚架下,分频点提高到100 Hz甚至125 Hz,固然可把这“不堪一击”的毛病去掉,但失去了LS 3/5a迷人的中低频魅力,这点我输不起!

在我的环境里,喇叭脚架高22寸,钉脚高半寸,我把高通分频点下调至95 Hz,LS 3/5a虽然无法唱得像分频点在100 Hz或125 Hz时的响亮,但我宁可牺牲音量,也要保住LS 3/5a中低频的特性。

由于一般“超低音”喇叭的电子高通滤波电路的素质不够好,因此影响了LS 3/5a音乐细节的表现。为此,我特地焊制了一部真空管(6 SN7 GT)高通滤波器,在小心试验及配合讯号线的情况下,“有”与“没有”电子分音器的区别已微乎其微!本篇主要与大伙分享玩超低音的乐趣,电子分音器这码子事,日后另文讨论!

接下来最难搞的事,便落在超低音喇叭的选择与摆位了。

话说二十几年前,我刚踏入五花八门的Hi-Fi世界,有幸结识了一位启蒙师傅Paul Leong。他当时是SIA的工程师,现已移民加拿大。当时Paul 有一对Jannis W-2超低音喇叭,配合Jannis电子分音器及后级扩音机(Jannis W-1被当时权威杂志Audio Critic誉为在地球上用钱所可以买到最佳的低音),再加上Tangent RS-2,我终于明白玩超低音喇叭的道理。在1978年那个时代,Paul已对音色、音场重现十分讲究,连喇叭各种可能摆位的机会都不放过,例如把W-2从天花板高度降低至离地五尺半等等都试过。

“超低音喇叭在我的环境里,若小心摆位,离不离地倒不太要紧,但在房内不同的位置会使整体效果产生戏剧性的变化。它不一定要摆在喇叭之后,但也不宜偏离中间太多,否则对“同步性”及“左右声道力度平衡”有极大的影响”。这是Paul每晚平均付出二、三小时,经历三年后的总结。可惜的是,我无法在Paul离开新加坡之前,请他听听我当年搞的一只KEF B-139。它完全置于左边且靠左墙,在睡房里的聆乐位置上,KEF B-139完全隐形,力道平衡绝对没有问题。令我真正震惊的一次是在裕廊区一家CD店里,一只BOSE AM-5摆在右边柜子上,另一只则挂在左墙上,Subwoofer(或应称Woofer)挂在小喇叭对面的天花板上,Nat King Cole那迷死人的韵味,是我的Tabellete II绝对做不到的!

一般书刊都说低音没有方向性,那是不是因为它没有方向性,就可以任意放置呢?那可不然.因为“低音”虽没有方向性,但一旦改变它的摆放位置,它与您的“中频段”喇叭的相对相位夹角便会改变。再者,改变它向右或向左偏斜一点,经常能使它与您的“中频段”喇叭结合至形同一体。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许多低音乐器基波虽低,但谐波之高,经常都进入“有方向性”的段域。在调校得当的状况下,它有可能在音场里的任何一个高度位置“结像”,纯低音(由仪器产生的讯号)不具方向性,活生生的低音乐器仍有“方向性”的,其理便在此。 当您认真地搞Subwoofer时,便会发觉不是随意加了一件“硬体”(Hardware)这么简单。它可要您对整个完整音响重现概念及音乐美学观有足够的判断力,方能处理好这件“硬体”。一般初入门的朋友最易犯的毛病是,贪心太多的低音。低音一旦过多,中高音区秀丽的美感都要打不少折扣。第二便是超低音的摆位问题。您大可试试一般人讲的,在中音喇叭后正中的位置摆摆看,如果平平无奇,尤其是低音音量不太大的情况下,或甚至比没有超低音还要糟时,那只好在摆位上下功夫了。您或许可把超低音架离地板几寸试试,如不行,再试试看摆在王帝位的左或右边或后面都行,甚至像我这样,摆在聆乐位置左后方靠墙处。在没有Subwoofer的日子里,有许多录音都是LS 3/5a的大忌,例如JVC的Flamenco。现在我却可以完全放心、大声地唱着它了! 在试验的过程里,最重要的是低音的质量——“速度、干净程度、爽朗”。量不是大问题,千万别贪多。试音片嘛,最好有张Sheffield Drum Record。对于没有机会在近距离内听真实Drum Set音效的朋友们,尽量与音乐老师们安排一下,到音乐室听听Drum Set的真实音响。Sheffield Drum虽是众多西洋鼓乐录音中较“正确”的一张,但低音仍是过多了一点,这可不是Sheffield lab老板犯了什么问题,而是麦克风摆得太近音源的自然现象。至于中频段嘛,当您求得个理想摆位后,千万别再碰它,否则便永远没完没了。要改变低音的特质便得靠超低音摆位了!目前在寒舍聆乐室里,LS 3/5a的高通分频点设定在95 Hz,Subwoofer低通分频点约48 Hz左右,音量非常小,在小小聆乐室里,低音可下潜至30 Hz左右,其音量已减弱许多,但线条仍旧清晰!

拜“家庭剧院”之福,目前高质量、价格合理的超低音,多到有如过江之鲫。不满意您小型书架喇叭的朋友们试试看吧!一只高质量的Subwoofer配上一对高素质的书架型喇叭,无疑是通往High End的最快捷径!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4 10:38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多声道喇叭摆置法


前言

  多媒体计算机在发展之初,与现今形况相较,真是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候只要让计算机能够出声、放音乐,便足以称为多媒体计算机,而今日的多媒体计算机可不是这么的简单,除了原有的功能之外,还包含了游戏以及近来大家的焦点─DVD播放。

  谈到这里,我们就必须提到喇叭,喇叭是整个多媒体系统与使用者之间最直接的声音传递接口,先撇开在正常使用计算机进行各项作业流程的警示声音,一般用以消遣的声音绝不会只局限于二声道而已,所以在喇叭的选择上除了对其音质表现有所要求之外,多声道输出也是当今多媒体喇叭的另一项重点。

多声道喇叭的意义

  前阵子笔者曾经谈到在选购喇叭上应了解的问题与看法,但当您在采购了多声道喇叭之后,是不是就能够顺利的发挥多声道喇叭应有的效果呢?多声道喇叭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正确且完整的音场,并明确的定位出声音来源的正确位置,这对于DVD影片来说更是一项基本的要求,想要达到这些效果就有赖于正确的架设这些喇叭。笔者就根据提出目前DVD影片音讯规格主流AC3的Dolby公司的建议加以说明,到底在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中要如何正确的架设多声道喇叭。

说在架设之前

  首先,在正式进入说明之前,有一个观点必须加以说明,千万不要以家庭剧院来和多媒体计算机上的PC剧院相比较,因为那是没有意义的,有相当多的计算机杂志会以家庭剧院的角度来评论多媒体计算机上的各项相关设备,这不仅不公平,也刻意误导了读者在这方面知的权利,试想您会以一组不到5万元的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与上百万的家庭剧院组合去比较吗?另外,家庭剧院所服务的不是只有一个人,所以其多声道喇叭的架设方式与PC剧院有差异存在,而PC剧院是以一个使用者为架设目标,在空间大小、喇叭架设角度、高度、位置都有不同的地方,绝不是直接套用家庭剧院模式。

前方喇叭

  一般来说,前方喇叭都是以一字排开的方式面对聆听者摆放,如果您所使用的喇叭组为4声道,那么就将这两个前置喇叭分别置放于显示器的二侧,若是采用5+1声道的喇叭组的话,就还会多一个中央声道喇叭,而这个中央声道的喇叭便可以放在显示器的上方或下方(放在显示器下方的可能性实在不高,一来显示器太重会压坏,二来可能造成显示器重心不稳,有可能的方式是放在显示器前的桌面上),但是要求前置喇叭与中央声道喇叭的高度尽可能相同,而且这三个喇叭的正面应在同一平面上或是中央声道喇叭稍微后退,但其正面与前置二喇叭的正面呈平行的状态。
至于前置左右二声道喇叭之间的距离则与聆听者的位置有关,在聆听者正常的观看座位位置上,前置左右二声道喇叭与聆听者的角度以45度角为最佳,所以如果聆听者与喇叭的距离越远,前置左右二声道喇叭之间的距离也就越大,不变的还是角度。而中央声道喇叭则是始终面对聆听者。

- 前方喇叭面向聆听者一字排开
- 前方喇叭正面可在同一平面上,可将中央声道稍稍后移一些,但其正面仍与前置喇叭正面平行
- 前方喇叭的高度尽可能相同
- 前置左右声道喇叭与聆听者成45度角最佳

环绕喇叭

  基本上来说,环绕喇叭是摆在聆听者的左右二侧,而且是以面对面的方式摆放,亦即是二个喇叭都朝向聆听者,如果架设空间允许的话,最好是将这二个喇叭放在高于聆听者坐姿时头部以上60~90公分处,但是这似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尤其这二个喇叭与聆听者的距离最好是相同的,要能够找到有二面墙可以吊挂喇叭的空间,而且人与计算机系统必须在这二面墙的中间,这好象有点儿困难,因此也就出现了替代方案。

  所谓的替代方案就是聆听者背后有墙可供吊挂环绕喇,那么可将环绕喇叭以面对面或是朝向前方的方向,吊挂在聆听者后方两侧的墙上,高度仍旧维持前述的位置。如果连后方都没有墙的时候,那么可以将喇叭放在架子上,以面对面的方式再置于聆听者的左右两侧,要不然也可以直接放在聆听者的左右两侧后方地上,喇叭面向上,若是可以的话,用个东西将喇叭稍微垫高会比较好一些。

- 环绕喇叭以面对面方式架设
- 环绕喇叭架设高度约高出聆听者60~90公分
- 环绕喇叭亦可吊挂在后方的墙上,以面对面或面向前方均可
- 若聆听附均无墙面可供吊挂喇叭时,可利用喇叭架摆设
- 亦将喇叭置于聆听者后方两侧,但最好稍微垫高
重低音喇叭

  在5+1声道喇叭组中还有一个突显低音部分音响效果的重低音喇叭,在理论上来说,重低音喇叭的放置位置是没有硬性规定的,因为人类的耳朵在此种低频的音响中是不容易分辨出其来源方向,但是一般多媒体喇叭组重低音喇叭所含括的低频范围可能不是那么的低,所以也许还有不少低频中较高频率的声音是从重低音喇叭中发出来的,所以建议可将重低音喇叭放在聆听者前方的地面上,如此应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音量调整

  当您完成所有喇叭的的架设工作之后,接下来的重要工作便是依此架设的喇叭位置调整音量,其重点是要将所有喇叭的音量调整至聆听者在座位上感到每一个喇叭的音量均相等,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如果环绕喇叭距聆听者较近的话,那么就可能要将环绕喇叭的音量控制调低,如此才能获得平衡的音响感觉,每个喇叭均以这种方法调整。但是重要的是音量调整也要配合整个聆听空间,相对于聆听空间的音量太大或太小都不正确,主要是要让聆听者能够感受到临场感却不觉得吵噪为主,如此才能显现出声音的效果。

结语

  多声道喇叭的架设会因各种不同的空间而有不同的架设方法及位置,因地制宜就成了架设的最高指导原则了,如何摆设就全看您自个儿了。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4 10:39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多聲道觀念仍待導正
軟體流通性嚴重不足
劉名振

最近與不少音響迷們溝通時,發現大家對於多聲道音響仍然還有著太多的迷思。因此,我想再進一步說明多聲道的好處,是有必要的。

音響vs.攝影
音響論壇的讀者之中,玩攝影的絕對不在少數,因此請容我再用攝影來比喻一下多聲道音響。在室內攝影的時候,閃光燈幾乎是免不了的配備。熟悉閃光燈的攝影玩家一定知道,只用一隻閃光燈直打,拍出來的相片一定死板無層次跟深度。多用一隻閃光燈,就可以增加畫面的活生感。商業攝影中,使用多隻閃光燈以營造自然感覺更是不變的道理。自然光拍攝為何是最佳狀況?因為自然光可以視為無限隻閃光燈同時打下,自然可以把被攝物的輪廓、跟背景之間的關係都交代的清清楚楚。這不難了解吧?接著,請把上文中的「閃光燈」替換為「聲道」。

單聲道無法營造真正的深度,兩聲道可以營造出不錯的立體感,三聲道(有名的Mercury錄音)可以得到更正確的中央結像,五點一聲道可以有更自然的形體感,如果能夠做到無限多聲道重播,可以達到真正「宛如現場」的訊息量!因此,只要正確的利用後置聲道的訊息,錄音師可以輕易的製作出超越兩聲道的高傳真錄音。這裡所謂的超越,是指各方面都更上層樓的表現,如更自然開展的音場、更無所不在的細節、更接近自然的音質。處理得好的多聲道自然空間錄音,絕對可以讓人感受到音響的進步。

〈看圖片〉 SACD版Miles Davis「Kind of Blue」
〈看圖片〉 DVD-audio版Fleetwood Mac「Rumours」
〈看圖片〉 SACD版James Taylor「Hourglass」

SACD與DVD-Audio:&127;&127;&127;軟體發行現況
什麼樣的多聲道規格將可成為正統?當然是軟體最流通的規格。那麼,目前看來,SACD與DVD-Audio誰能佔上風?我要說,兩個都太不爭氣。在SACD陣營,Sony當然是最積極的軟體提供者,已經有一兩百張出版品可以讓大家挑選。其他則是一些發燒唱片廠,如Telarc、DMP、Chesky、Opus3、Linn等,都已經推出SACD軟體。前陣子EMI、Universal紛紛宣佈要加入出版SACD的軟體,更是個頗為讓人振奮的聲明。DVD-Audio呢?看來目前是華納集團的天下,日本也出版了一些軟體。但是無論數量跟品質,大概都還沒辦法跟SACD做比較。不過如果讓我來分析目前這些出版品,其實隱憂不小。

為何?無論是SACD或DVD-Audio,都鮮少有當紅明星的新作品發行。華納Modonna新專輯,有DVD-Audio計畫嗎?沒有看到。Sony最近猛打宣傳的Michael Jackson呢?最愛使用新技術錄音,也最有發燒水準的Michael新專輯,這次連DSD的字樣都沒看到,當然也不會宣佈SACD的發行計畫。兩大集團的發行產品,多半只敢把以往的經典之作拿出來重新混音發行。這是會削減玩家購買慾望的。
Miles Davis的「Kind of Blue」是好唱片沒錯,但是既然多數音響迷都已經人手一張了,他們會急著想要買張SACD來聽聽看麼?Fleetwood Mac的「Rumours」已經是暢銷經典,那麼就算推出DVD-Audio,又有誰會列為第一階段必買片?我不懂兩大陣營的想法是什麼,比起CD剛推出時大家踴躍推出新作的景況來看,SACD與DVD-Audio都叫人著急。

〈看圖片〉 Apple的iTunes軟體
〈看圖片〉 Apple的iPod播放機

SACD:兩聲道量多質精,多聲道仍需努力
Sony在SACD的發行方面最是耐人尋味。第一批的Sony SACD都是兩聲道,這個我可以理解,因為多聲道硬體還沒推出。但是,為何都是單層的SACD?Sony是怕影響到原本CD的銷售量嗎?單層的SACD意味著:我買了這張軟體,不能拿到汽車上聽,不能拿到電腦上聽,就只能在SACD音響內播放而已。還好,Sony也是唯一推出單層SACD唱片的公司。顯然其他唱片公司沒有這樣多錢可以虧損?除了這個奇怪的現象之外,Sony在SACD兩聲道軟體的發行上面,可以看出他們的軟體庫藏深度著實驚人,幾乎是將所有經典軟體全部SACD化!如果是個資深愛樂者,只抱著這些已經發行的精彩軟體,大概也可以開開心心的享受SACD的樂趣了。
到了多聲道SACD推出,Sony自己居然沒有對應的軟體推出,得靠Telarc、Delos等廠商撐腰。這,實在夠尷尬的了!不過第一波Sony多聲道SACD內很明智的選擇了James Taylor的「Hourglass」專輯,這張CD原先錄音就已經一流,配上多聲道一定更為精彩。

DVD-Audio:堅守多聲道,以致缺乏深度
DVD-Audio在一開始就打定了主意要專攻多聲道,因此可以看到,沒有一張DVD-Audio是以兩聲道規格發行的。好處是可以讓多聲道音響迷過癮,壞處則是早期經典作品要混音成為多聲道事實上並不容易(有沒有人想起立體聲早期有許多單聲道混成立體聲的唱片?最有名的當屬Beach Boys的『Pet Sound』)。因此DVD-Audio的發行以近代的作品為主,許多早期經典無緣重新出土。而且,要重新混音這些專輯也不是個簡單的工程,速度上當然無法吃香。
發燒唱片小廠們沒有充分支援DVD-Audio也是個隱憂。這些站在音響最前線的廠商們幾乎全部倒向SACD,對於音響迷們來說,會選擇哪個陣營大概非常明顯。

兼容最美
電腦應該列為發展目標
我的期望呢?我認為電腦會是這個世紀的家庭娛樂中心,只要透過DVD-ROM,配合一些相關的軟硬體,電腦可以很輕鬆的讀取SACD或DVD-Audio訊號。隨著拿電腦聽音樂這種行為越來越普及。連我用電腦聆聽音樂的頻率都大量增加,這都要歸功於Apple貼心的iTunes軟體(http://www.apple.com.tw /itunes/),若要打進年輕人為購買主力的主流市場,跟電腦結合是免不了的趨勢。其實,電腦跟音響結合,可以完成很多我們以前覺得麻煩的事情,只是不知道為何玩家們或廠商們似乎都不願意在這上面多下工夫。

年底到了,又有不少好貨出來準備覬覦音響迷們的荷包。我最看好的是Sony一系列的低價多聲道SACD音響,包含了DVD-Video、DTS、Dolby Digital、SACD跟收音機、5.1聲道擴大機與揚聲器的DAV-S500,台北街頭不少音響店已經有在展示,漂亮的外觀往往是圍觀的焦點。DVD-Audio陣營似乎一直沒有這類的魅力商品出現,實在可惜。希望在近日內有機會正式購入多聲道SACD系統,跟大家分享一下SACD多聲道軟體的聆聽感想。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4 10:39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横扫三管式投影机的DLP投影机
Marantz VP-12S1


文·【谭泽江】   

多年来,我一直是三管式(CRT)投影机的忠实拥趸。虽然在最近这四、五年里,单管式投影机急起直追,由液晶式投影机(LCD Projector)发展至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数码式投影机,但始终未能令我心动。


单管式投影机轻便易用,甚至可以拎着它到处作“秀”。但我又不需要作“秀”,更不必拎着它到处串门。轻便、灵活对我并不重要,影像的质量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三管式投影机仍然深得我心。


最近,看了一部DLP投影机——Marantz VP-12S1,表现之佳不只令我砰然心动,简直是令我震惊!我无法相信如此鲜艳夺目的影像,竟是出一向为我所不屑的单管式投影机!


VP-12S1是Marantz的顶级投影机,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在话下。Marantz VP-12S1采用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全新开发的高解像度HD1 DMD(Digital Micro Mirror Device)晶片,像数高达1280 x 720,足以重播高解像度电视。以往DMD晶片都是针对4:3的画面比例而设计,因此在播放16:9的影片时,画面的四周会产生光晕(Halo Effect),非常碍眼。HD1晶片则按16:9的画面比例而设计,因此完全没有光晕效应,在观赏16:9影片时,效果特佳!


喜爱摄影的读者,对日本著名相机厂Minolta应该不会感到陌生,Marantz VP-12S1投影机的镜头正是由Minolta量身订制。为了取得最佳的光学表现,Minolta将镜头的光通道加以密封,杜绝了灰尘及烟雾的污染,并消除了多余光线的散射与折射,取得了1200:1的惊人反差!黑色的重现与影像的细节,足以与三管式投影机分庭抗礼。即使不在全黑的环境中,亦能投射出令人满意的画面


Marantz VP-12S1投影机的左端,骄傲地印着DCDi(Directional Correlation Deinterlacing) by Faroudja的字样,告诉你它采用了Faroudja最先进的影像处理技术。


影碟发烧友相信都注意到,在影片中,移动物体的边缘常出现难看的“锯齿”。无论是电视或投影机,银幕越大,锯齿越为刺眼!


DCDi是Faroudja独家专利的一项技术,它有效地消除了移动物体边缘的“锯齿”,令影像更为平滑。此外,Faroudja专利的逐行扫描技术,能自动检测输入讯源究竟来自影片(Film Source)或视频(Video Source)讯号而加以处理,消除移动物体出现不自然的颤抖。


一般单管式投影机的致命伤是,工作时常发出刺耳的噪音,破坏欣赏影片的乐趣。Marantz VP-12S1则没这项缺点,它非常宁静,原因是Marantz工程师将彩色转盘的马达完全封密,并使用压铸机壳及静音导管,将噪音减低至32db。


以往,单管式投影机的画面总令我感到支离破碎。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像的质量已平滑得多,但黑色的重现始终不如三管式投影机有如泼墨般地雄浑有力。自从我看了Marantz VP-12S1之后,对单管式投影机的印象完全改观。


Marantz VP-12S1对黑色及深色阶的重现深具说服力,虽然它仍不如三管式投影机的雄浑有力,但两者最多只是一线之差。值得强调的是,Marantz VP-12S1所重现的深色阶,颜色鲜明纯净得有如水彩画,与三管式油画般的气势大异其趣。


此外,单管式投影机画面缺乏深度的缺点,在Marantz VP-12S1上已不复见,它的画面极富立体感,景深亦很有说服力!


Marantz VP-12S1的表现不只可以与三管式投影机分庭抗礼,更重要的是,它的影像自成一格,充分发挥了DLP投影机的优势与魅力,绝非扮演挨打的角色!Marantz VP-12S1有许多优点是同价投影机拍马难追的,尤其是重现金属物体的质感与光泽,比三管式投影机更为鲜艳夺目,令人目眩!


看“第五元素”女主角从高楼跳下时,车水马龙的街景及七彩缤纷的灯光,颜色及分析度之佳,令人叹为观止!纤毫毕露的细节,更从未出现在同价三管式投影机上。


一般单管式投影机,为了制造影像锐利的假像,刻意强化色彩的边缘,影像锐利得非常刺眼,看久之后,甚至令人觉得眼睛刺痛!Marantz VP-12S1超凡的分析力,完全无需借助电子束强化影像,它的画面非常细致,层次丰富,影像栩栩如生,人的肤色自然无比,令人看得舒服顺眼。


作为三管式投影机拥趸的我,看过了Marantz VP-12S1杰出的表现之后,不得不承认Marantz VP-12S1已为三管式投影机敲起了丧钟!难怪一些以生产三管式投影机而著称的日本公司,早在二、三年前便已停止生产三管式投影机,洗手不干。


Marantz VP-12S1的表现绝对凌驾于同价三管式投影机之上!其赏心悦目的表现,是徘徊在单管式与三管式投影机之间读者的首选!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