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论坛

京东旗舰店
 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杨维中

欣闻央视录音棚正在录制“箜篌”,特转文一篇!(更新现场图片)

[复制链接]

1345

主题

3万

帖子

807

威望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Hi-Fi论坛特约嘉宾

社区建设奖积极参与奖影音发烧友最佳写手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5-5-1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竖琴的第一深刻印象,缘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快乐的女战士”,引子部先由双簧管奏出舒缓的旋律,紧接着由慢渐快带出小提琴弦乐的32分下行音阶和竖琴的一连串琶音刮奏........,真过瘾啊![s:14]
      当年,小提琴、手风琴、扬琴均以能独奏此曲为荣,从而成为评判水平高低之标志!:victory: :victory: :victory:

[ 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09-5-22 12:40 编辑 ]
有一次,歌德在一条窄窄的小路上散步,遇到了一位评论家。这位评论家不喜欢歌德的诗,在报上把歌德的作品说得一钱不值。
评论家看到对面走来的是歌德,先是一愣,随后挺起胸膛,露出很傲慢的神气,高声喊到:“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的!”
歌德却摘下头上的帽子,满面笑容地闪在一旁让开了路说:“对不起,我和你刚好相反.你请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7972

帖子

427

威望

核心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极参与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7-7-5
发表于 2009-5-22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维中 于 2009-5-22 12:23 发表
我对竖琴的第一深刻印象,缘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芭蕾舞剧中“快乐的女战士”,引子部先由双簧管奏出舒缓的旋律,紧接着由慢渐快带出小提琴弦乐的32分下行音阶和竖琴的一连串琶音刮奏........,真过瘾啊![s:14]
   ...
14
你忘记白毛女中的北风那个吹了。[s:97]
北昌影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5

主题

3万

帖子

807

威望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Hi-Fi论坛特约嘉宾

社区建设奖积极参与奖影音发烧友最佳写手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5-5-1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高伯伯 于 2009-5-22 12:53 发表
14
你忘记白毛女中的北风那个吹了。[s:97]
对!.......对!.......对![s:21] :victory: [s:20]
有一次,歌德在一条窄窄的小路上散步,遇到了一位评论家。这位评论家不喜欢歌德的诗,在报上把歌德的作品说得一钱不值。
评论家看到对面走来的是歌德,先是一愣,随后挺起胸膛,露出很傲慢的神气,高声喊到:“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的!”
歌德却摘下头上的帽子,满面笑容地闪在一旁让开了路说:“对不起,我和你刚好相反.你请吧!”。
丹拿新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535

帖子

1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9-4-1
发表于 2009-5-22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s:20] [s:20] [s:20] [s:20] 老杨牛!
音联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431

威望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社区建设奖技术专家奖积极参与奖

交易诚信度
1
注册时间
2007-5-14
发表于 2009-5-22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s:14] [s:14]
一条混水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431

威望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社区建设奖技术专家奖积极参与奖

交易诚信度
1
注册时间
2007-5-14
发表于 2009-5-22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条混水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431

威望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社区建设奖技术专家奖积极参与奖

交易诚信度
1
注册时间
2007-5-14
发表于 2009-5-22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衫,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一条混水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431

威望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社区建设奖技术专家奖积极参与奖

交易诚信度
1
注册时间
2007-5-14
发表于 2009-5-22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条混水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431

威望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社区建设奖技术专家奖积极参与奖

交易诚信度
1
注册时间
2007-5-14
发表于 2009-5-22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s:21]
箜篌20.jpg
一条混水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

帖子

0

威望

新手上路

Rank: 1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8-6-7
发表于 2009-5-22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老,第一页的好多的图片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5

主题

3万

帖子

807

威望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Hi-Fi论坛特约嘉宾

社区建设奖积极参与奖影音发烧友最佳写手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5-5-1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夜鱼 于 2009-5-22 20:32 发表
[s:21]
这张专辑我要一张,第一版的001号签名版![s:14]
有一次,歌德在一条窄窄的小路上散步,遇到了一位评论家。这位评论家不喜欢歌德的诗,在报上把歌德的作品说得一钱不值。
评论家看到对面走来的是歌德,先是一愣,随后挺起胸膛,露出很傲慢的神气,高声喊到:“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的!”
歌德却摘下头上的帽子,满面笑容地闪在一旁让开了路说:“对不起,我和你刚好相反.你请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431

威望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社区建设奖技术专家奖积极参与奖

交易诚信度
1
注册时间
2007-5-14
发表于 2009-5-22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箜篌,作为一种古老乐器在我国已失传数百年了,现代艺术家和乐器工艺家怀着无比的崇拜又重赋予了它新的生命.但是,从乐器形制上来讲,现代箜篌已经不是中国古代箜篌的嫡传,新具有的"柱式结构"是对竖琴更为优良的乐器性能的汲取.而箜篌作为一种艺术,却在这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的历程中成为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被赋予了更为强犬的生命力.箜篌,现代箜篌民族音乐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箜篌文化,是悠悠历史长河中,祖辈们所创造的文化艺术遗产,是多民族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从其产生,发展,传播可以充分看到,整个人类文化传统作为有机整体,各不同形态文化之间的关联和影响.看现代箜篌:既承袭了中国凤首箜篌的雍容华贵,又汲取了欧洲柱式竖琴的完备精良;既具备古筝琵琶的风格韵味,又不失西方弦乐的自如流畅.其融会并蓄的多元文化内涵不言而喻.虽然今所见之箜篌已不是中国古代箜篌的嫡传,箜篌艺术却在这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的历程中成为一只浴火重生的金凤,被赋予了更为强大的生命力.而今,箜篌重为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和民族所关注,再次成为音乐界的焦点.由韩国古乐器研究协会主办的第一届国际箜篌节(2004年3月29日---4月2日)掀起了亚洲箜篌事业的一个高潮.来自中国,缅甸,日本,北韩,南韩等国家的箜篌演奏家及学者和乐器制造者欢聚汉城和金州市.在这次亚洲箜篌发展史的第一次盛会上,各国都展示了围绕箜篌的复制和改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可谓各有千秋.韩国箜篌有大有小,造型精美,声音悠远:日本箜篌铿锵有力势如干军万马;缅甸箜篌玲珑剔透,极富情趣……中国箜篌演奏家崔君芝和她的学生代表中国箜篌界也带去了中国的现代箜篌,并参加了在金州艺术剧院及汉城国家音乐厅举办的两场国际箜篌音乐会,她们不仅用其精湛的演奏技艺征服了所有观众,也充分地展示了中国现代箜篌丰富的表现力和浓郁的中国风情.现代箜篌之所以在性能上优越于传统竖箜篌和风首箜篌,仰仗的就是所具有的柱式结构,这也是其有别于中国古代箜篌的根本所在.古代箜篌无论是共鸣箱与弦杆呈角形结构作者简介:贺志凌(1977),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博士.64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1)2006年第2期的竖箜篌,还是共鸣箱与弦杆呈明显弯曲状结构的弓形箜篌,都是无立柱的开放式结构,是古代竖琴体系中的一大分支.而具有柱式结构的现代箜篌是具有闭合式结构的古代竖琴体系中的另一大分支,在结构上与现代竖琴相近.因此.现代箜篌被冠以"现代"之名,不仅是时代赋予的特质,也是其形制结构有别于传统的彰显我国现代箜篌的探索,研制较其他邻国稍早些.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的框架式双排弦箜篌可谓现代箜篌之雏形.它设计制作于1932年,曾为我国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珍藏,程先生当年演出《孔雀东南飞》时,将这台箜篌用于舞台道具.1958年将其捐献国家.该琴基本上仿《清朝续文献通考》所绘之"竖箜篌".与"形如半边木梳"的最大不同是在低音弦的一侧增加了一根木制琴柱,虽然它形制简单,演奏上存在诸多局限,音响性能也是无从谈起,却为而后的现代箜篌发展奠定了基础.上世纪6年代,沈阳乐器厂就开始了对现代箜篌的探索.1978年,韩其华研制的"双排弦压颤箜篌"第一次出现在音乐舞台上.这种双排弦箜篌,通高175厘米,底长85厘米,88弦(双排,每排44弦).按大调七声音阶排列,音域一',有六个八度.弦列中(,广-为压颤音区.在弦的上端支以杠杆,由于"杠杆传导两弦兼用"的设计原理,两弦张力相等并发出同度音响.而当弹奏左侧琴弦时,也可同时按压右侧琴弦,使左侧琴弦的张力随之相应增大,进而演奏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揉,滑,压,颤音等音响效果,这是箜篌改革的方向和突破,也是其具有旺盛生命力之原因所在.但由于采用的是竖琴的共鸣箱,弦的拉力大,加之双排弦,发音就受到了限制,所以音量较小.又因为结构布局方面的局限,转调也成了难题.1979年,我国开始向箜篌攻关.在文化部艺术局,科技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领导下,组建了箜篌设计研制小组.小组汇集了演,研,制各行业的专家,经过一年的反复尝试(1980年)雁柱箜篌终于在苏州乐器厂诞生了.其共鸣箱为立体式双面琵琶形.以"双排弦压颤"的结构为基础,借鉴了竖琴的弦列设计,吸收了小提琴的原理,将背板面也装上琴弦和柱马.弦数72根(每排36弦),以大调音阶排列,音域由.~,达5个八度.在两侧的面板上,每条琴弦下面都有一个筝式柱马,可上下移动,排列呈雁行,故亦称雁柱,它是琴弦振动的传导体.从而解决了双排弦的共鸣问题.在转调问题上,将担任双弦拉力平衡的杠杆改装在弦的下端,弦的上端安置转调机械.在弦的下方安装天平轴与平衡杠杆,将竖琴的机械转调方法移植到弦的上端,使双排弦同度同时变音转调,阶段性的解决了现代箜篌的转调问题.雁柱箜篌音色明亮度与古筝相似,泛音效果犹如古琴.可演奏琶音,和弦及复调旋律.演奏揉,滑,按,颤音效果更佳,形成了特有的音响效果与民族风格但是.这个阶段的现代箜篌还存在揉,滑,按,颤技法与音准控制之间的矛盾冲突.1981年至1984年,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与院办工厂联合开展对箜篌转调性能的研发.并成功地研制出踏板式转调箜篌(1981年)和踏板式半转调箜篌(1982年).它们无论在造型,结构和音量上都较前者有长足的进步.1984年,赵广运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双排弦全转调箜篌再次为现代箜篌注入了新的活力.该琴8弦,音域.~,达四个八度零三个音,可转2个调.转调后各音阶,音程关系准确.性能优越.其"转调机械及揉压颤滑机械装置均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解决了揉,压,颤,滑音及转调的音准问题."对后来的箜篌研发具有积极的启发性和指导性.此后,我国又陆续设计研制出手拨式转调箜篌,仿唐雁柱箜篌,仿唐抱箜篌,便携式不转调箜篌,轻型踏瓣转调箜篌及普及型雁柱箜篌等.其中仿唐雁柱箜篌在凸显强烈的唐代风韵的基础上于琴的各部分做了简.....
一条混水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5

主题

3万

帖子

807

威望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Hi-Fi论坛特约嘉宾

社区建设奖积极参与奖影音发烧友最佳写手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5-5-1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夜鱼 于 2009-5-22 20:38 发表
箜篌,作为一种古老乐器在我国已失传数百年了,现代艺术家和乐器工艺家怀着无比的崇拜又重赋予了它新的生命.但是,从乐器形制上来讲,现代箜篌已经不是中国古代箜篌的嫡传,新具有的"柱式结构"是对竖琴更为优良的乐器性能 ...

哦-----“卖高的”,也不分分段落,黑压压滴,谁看得清楚啊![s:14]

[ 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09-5-22 20:43 编辑 ]
有一次,歌德在一条窄窄的小路上散步,遇到了一位评论家。这位评论家不喜欢歌德的诗,在报上把歌德的作品说得一钱不值。
评论家看到对面走来的是歌德,先是一愣,随后挺起胸膛,露出很傲慢的神气,高声喊到:“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的!”
歌德却摘下头上的帽子,满面笑容地闪在一旁让开了路说:“对不起,我和你刚好相反.你请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431

威望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社区建设奖技术专家奖积极参与奖

交易诚信度
1
注册时间
2007-5-14
发表于 2009-5-22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箜篌是我国古代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神书》:“於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箜篌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为了使这消失多年的乐器重现舞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根据古书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古代壁画的图形,设计试制了几种类型的箜篌,但是由于这些箜篌存在着许多不足,所以没有推广和流传开来。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种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制出来。它的结构比较完善、科学,音响具有民族特点,因而被推广用于音乐实践。

中国古代流传的箜篌是卧式箜篌和立式竖箜篌。新型雁柱箜篌,是根据古代立式竖箜篌的基本造型研制而成的。新型雁柱箜篌的外形跟西洋竖琴比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两排琴弦,每排张有三十六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撑在共鸣箱上,这种弦柱的形状看起来很像天上飞的大雁的队形,所以这种箜篌就被称为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乐曲,又可以演奏竖琴曲。由于左右两排弦为同音,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它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区奏出旋律和伴奏,这也是其它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另外,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颤音等演奏手法上,都有独到之处。




箜篌类型

1、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因雁柱作导音体而得名。是我国继双排弦压颤箜篌之后,取得的又一个箜篌研制新成果。沈阳音乐学院高级实验师、钢琴调律维修专家、民族乐器改革家张琨,与音乐界、乐器界专家合作,采用立体式双面琵琶形共鸣箱和筝式雁柱,借鉴竖琴的形式和弦列设计,吸收韩其华的“双排弦压颤”结构原理,设计并制作成功雁柱箜篌,使千年古乐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世界乐坛。

1978年春天,在中央民族乐团向全国科学大会献礼演出的音乐会上,韩其华研制的“双排弦压颤箜篌”第一次出现在首都的音乐舞台上,它与二胡二重奏《二泉映月》,引起了张琨的极大震动和兴趣。这种双排弦箜篌,在弦的上端支以杠杆,两条弦的张力平衡,使之发出同度音响,在杠杆的作用下,可以演奏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揉、滑、压、颤音等音响效果,这无疑是箜篌改革的方向和突破,也是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之所在。但由于采用的是竖琴的共鸣箱,弦的拉力大,加之双排弦,发音就受到了限制,所以音量比较小。又因为结构布局方面的局限,转调也就成了难题。为了使这项乐器艺术尽快得到发展,张琨思索着、思索着……。他确立了这样的信念:必须把现代科学和现代音乐密切结合起来,吸收古今中外弹弦乐器的优点和经验,才能创制出构造合理、性能优良的箜篌。

张琨是沈阳音乐学院的高级实验师,他长期从事音乐学院的钢琴调律和维修工作,已是远近闻名的钢琴专家,他还积极参与我国民族乐器的改革工作。早在1958年,他曾根据笙的发音原理,设计了一架键盘笙,音域达四个半八度,和声效果较佳,受到音乐界的好评,并被载入《中国民族乐器改良文集》中。1958年以后,他又与崔作新合作,共同对古筝转调问题进行研究,经过四代十三稿、二十年的不断改进,终于在1978年研制成功移柱式转调筝,1981年荣获辽宁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1979年,我国组织专家向箜篌攻关。中央民族乐团在文化部艺术局、科技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领导和关怀下,组建了以副团长关立人为组长的箜篌设计研制小组。张琨应邀参与设计,小组成员还有中央民族乐团箜篌独奏演员崔君芝、中国舞台科技研究所研究员王湘和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弦乐器制作家蒋柏松等。强烈的责任感,促使张琨勤奋地思考和工作,他根据改革古筝转调的经验,认为必须使箜篌具有超越竖琴的演奏功能,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他首先确定了吸收韩其华“双排弦压颤箜篌”的结构原理,使其能演奏出具有我国民族音乐特点的揉、滑、压、颤音效果。其次是小提琴给了他重要的启示,一支小提琴,琴箱那么小,为什么能发出那样洪亮而优美的声音呢?如果将背板那面也装上马子和琴弦,不就解决了双排弦的共鸣了吗。要使箜篌能够转调,担任双弦拉力平衡的杠杆必须装在弦的下端,弦的上端才能安置转调机械。脑海中浮现出雁柱转调箜篌的蓝图:采用立式双面共鸣箱,雁柱为导音体,天平轴与平衡杠杆装在弦的下方,将竖琴的机械转调方法移植到弦的上端,使双排弦同度同时变音转调。造型上要继承民族传统,装饰采用回首凤凰形象。根据这个构思,经过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并通过四十天的试验,证明纸上的设计可以变为现实。嗣后,苏州民族乐器一厂蒋柏松等弦乐器制作家,经过五个月的辛勤劳动,完成了雁柱箜篌的试制任务。

1980年3月,我国第一架雁柱箜篌在苏州研制成功。它张有双排弦72条,每排36弦,相对应的两弦同音。音阶按C大调七声音阶排列,音域A1—a3,达五个八度。音色明亮、与古筝相像,泛音效果犹如古琴,表现力十分丰富,可以演奏琶音、和弦及复调旋律,尤其演奏揉、滑、压、颤音效果更佳,从而形成雁柱箜篌特有的音响效果与民族风格。达到专业演奏使用水平,可用于独奏、重奏或为歌舞和其它乐器伴奏,并可与民族或西洋管弦乐队协奏。在同年9月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上,中央民族乐团箜篌独奏演员崔君芝用这架箜篌,独奏了古曲《梅花三弄》并与高胡二重奏《渔舟唱晚》,箜篌通过压颤奏法模拟古筝音色,描绘出祖国壮美的河山和古代渔夫满载而归的欢乐情景。崔君芝当时演奏这架箜篌的图像,被载入了《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十七年后的1997年,一种结构简练、造价低廉的普及型雁柱箜篌,由笔者和沈阳音乐学院张琨在北京合作研制成功。

这种普及型箜篌,采用立式双面梯形共鸣箱,音板选用梧桐木制作,表面呈拱形,厚度分布科学合理。张双排弦,每排36条,共72弦,相对应的两弦同音。音列按C大调七声音阶排列,音域C—c4,共五个八度。弦列中d—c3可通过杠杆装置奏出揉、滑、压、颤音效果,它像雁柱箜篌那样,可以运用古琴、古筝、琵琶和竖琴的演奏技法。音质明亮、优美,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我国著名箜篌演奏家崔君芝对这种普及型箜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她在鉴定书上写道:“1997年12月3日,我试奏了乐声和张琨共同研制的普及型箜篌,我认为:他们的设计简练合理,琴头、琴座可以折装,这种创新给箜篌的普及和携带方便以最大的启示。我希望能够在少量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及推广,以满足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对箜篌乐器的需求。这对中国箜篌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普及型箜篌的问世,将成为女士和少儿学习演奏的首选弹弦乐器之一,适宜一般工薪阶层家庭消费,适于音乐院校、文化馆、少年宫等单位或个人开办演奏培训班。通过系统培训学习,既能满足音乐爱好者的迫切需要,也可为国家培养大批箜篌演奏人才。


2、转调箜篌

转调箜篌,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雁柱箜篌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转调机械结构,使其成为结构完善、造型优美、表现力强的乐器。

1981年4月,雁柱转调箜篌被正式列入沈阳音乐学院的科研项目,张琨在原雁柱箜篌的基础上,完成了转调机械结构的设计,由院办工厂承担试制任务,民乐系还派了三年级学生赵广运参加了琴体制作、油漆和装配工作。1982年12月首先制出了八个调的雁柱转调箜篌,通过沈阳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鉴定并移交教学使用。在鉴定会上,沈阳音乐学院讲师张爱兰用这架箜篌演奏的《山里人》、《渔舟唱晚》、《二泉映月》和《秋思》等古今乐曲,颇富特色,尤其可以用来演奏复调性音乐作品。

1984年,张琨又与本院孙海涛、杨品清和杨兰芝等人合作,最终完成了雁柱转调箜篌的科研项目。研制的这架大箜篌,通高200厘米、底长90厘米、宽20厘米。琴柱呈凤凰静立形,琴头雕刻“ 凤回首”装饰。底座设踏瓣和变音传动装置,上方曲木两侧镶嵌厚铜板、置金属弦轴。下方的共鸣箱,呈立体式双面琵琶形,两侧蒙以鱼鳞松或桐木面板,上置筝式活动雁柱。张两排88条尼龙弦或尼龙缠钢丝弦,每排44弦,按C大调七声音阶排列,相对应的两弦同音,共44 音。音域bB2—#c4,达六个八度另两个音,在中间的三个八度音域范围内为压颤音区。通过踏瓣的控制,可转十二个调,转调后各音阶、音程关系准确。这种箜篌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1988年,雁柱转调箜篌在北京第一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亮相,立即受到世界各国朋友们的广泛重视。美国《中报》、泰国《星暹日报》分别做了报道。1989年,此琴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4月,荷兰莱顿出版的音乐杂志《磬》,还对这架箜篌做了详细介绍。

沈阳音乐学院赵广运,在总结、继承前辈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集历代改革之大成,吸取雁柱箜篌之优点,也于1984年底制成一架转调箜篌,并邀请中央民族乐团箜篌独奏演员崔君芝前去试奏,鉴定。

崔君芝,是当代我国首位箜篌演奏家,北京人,自幼生长在书香门第。1979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修钢琴、二胡,兼习竖琴、马头琴、古琴、古筝和琵琶。钢琴师从洪达林教授,二胡师从王国潼大师,竖琴师从魏晓曼、甘培雪、左荫等名家,并在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进修竖琴,师从德国著名演奏家米勒。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她以多种民族弹弦乐器的演奏技巧为基础,借鉴竖琴的弹奏手法,创新了一整套箜篌演奏技法。演奏时,采取坐姿,将共鸣箱置于胸前,左、右手分别弹奏两侧琴弦,也可左手弹弦、右手按弦。可在双排弦上运用大幅度(小三度音程)揉、滑、压、颤技巧,具有独到之处,还可演奏泛音、摇指、轮指及各种音色变化的各种手法,并可在泛音旋律中使用揉、压技巧,由于乐器结构和性能优越,可以双手同时演奏旋律与和声。转调箜篌音域宽广,和声色彩丰富,音色纤细柔美,既有竖琴的音响效果,又有古琴、古筝的韵味,可以完美地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转调箜篌的研制成功,使千年古乐箜篌得以复苏并高度升华,填补了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空白,它以崭新的面貌、独特的风姿,不仅屹立于中国舞台,还登上世界乐坛。1981年以来,崔君芝带着雁柱箜篌先后在日本、香港、奥地利、新加坡、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瑞士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箜篌独奏音乐会。十年里她三次应邀参加世界竖琴大会,并举行独奏音乐会,把我国的箜篌推上了世界乐坛。她除了擅长弹奏反映我国悠久文化的民族乐曲外,还能自如地在箜篌上演奏肖邦、德彪西等钢琴大师的作品和世界竖琴名曲,博得国际同行和各国音乐家与听众的赞誉。一位法国音乐家说:“我从未听过箜篌独奏,原来它是一种东方特有的美。”在第三届世界竖琴大会上,与会者称颂雁柱箜篌是“竖琴乐器中最美的、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东方竖琴。”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欣喜题诗:“箜篌古雅乐,失传多岁时,振兴复创造,喜有崔君芝。”著名画家范曾先生在《赠箜篌妙手崔君芝》诗中道:“叩玉联珠意入魔,行云暂遏眇微波。萧萧严子箜篌引,惆怅千秋忆渡河。”崔君芝曾荣获文化部授予的箜篌表演优秀奖、联合国教科文总部表演纪念奖和美国首届世界竖琴比赛艺术家荣誉奖等。1996年,崔君芝将自己多年的箜篌演奏艺术实践,编著成《箜篌天地》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箜篌演奏法和乐曲集。她还为国内的陕西、江苏、山东等地歌舞团培养了演奏人才,陕西省古典乐团的刘丽,如今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箜篌演奏家。她的学生还遍及日本、新加坡、香港、澳大利亚、美国和瑞士等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我国作曲家为箜篌创作和改编了许多乐曲,其中独奏曲有:《高山流水》(李焕之)、《湘妃竹》(崔君芝)、《渔舟唱晚》(曹正、崔君芝)、《月儿高》(瞿春泉、崔君芝)、《阳关三叠》(杨通八、刘文金)、《思凡》(唐洪云)、《脸谱》(李海辉)、《绝句》(李海辉)、《洛神》(冯广映)、《文心雕龙》(崔君芝)和《民歌组曲》(张福全、崔君芝)等,重奏曲有:箜篌、箫二重奏《清明上河图》(刘为光)、箜篌洞箫二重奏《妆台秋思》(杜次文)、箜篌竖琴二重奏《鱼美人》(吴祖强、杜鸣心,改编杜咏)等,协奏曲有:箜篌与民族乐队《汨罗江幻想》(李焕之)、箜篌与合唱、民族乐队《箜篌引》(李焕之)、箜篌与民族乐队《古陵随想》(施万春、杨青)、箜篌与乐队《孔雀东南飞》(何占豪)、箜篌与弦乐队《彝族舞曲》(杨智华)和箜篌与弦乐队《二泉映月》(陈家驹、张定和)等。《高山流水》表现了“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艺术构思。《湘妃竹》是以汉代名曲《塞上》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描绘了洞庭湖畔湘妃竹林秋晓晚晴的景色,用雅洁坦荡的音乐内涵,歌颂了竹子的高尚气节。此曲获全国第一届民族器乐创作评比二等奖。《渔舟唱晚》表现了夕阳西下,湖光山色无限美好,渔人荡桨归舟时的欢乐情景。《月儿高》以唐代名曲《霓裳羽衣舞》为基础创作而成,据传,原曲是唐代皇帝梦游月宫,醒后谱下之曲。《思凡》据昆曲唱腔《尼姑思凡》改编,静中有动的引子和尾声,再现了仙桃庵晨钟暮鼓、香烟缭绕的意境。《脸谱》用现代写意手法,再现了我国传统戏剧中的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面貌。《清明上河图》以宋代音乐大师姜白石的音乐为素材,以宋代大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为题材创作而成,此曲曾获亚洲广播音乐作品一等奖和澳大利亚最佳音乐奖。
一条混水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431

威望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社区建设奖技术专家奖积极参与奖

交易诚信度
1
注册时间
2007-5-14
发表于 2009-5-22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箜篌是我国古代的弹弦乐器,最初名曰“坎侯”,有卧、竖两种形制。盛行于汉、唐时代。那时是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两手拨弦。明代以后渐渐失传。现在独奏或民族乐队中使用的箜篌,是根据文献记载和参照竖琴原理制作的新箜篌。琴体高175厘米,两排弦,每排44弦。音域宽阔,音色既清亮又浑厚。
远在春秋战国之时,我国南方楚国就已经有和琴、瑟相象的卧箜篌了,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
它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不仅流行于我国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我国的东北和朝鲜,在隋唐时还东传日本,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通典》曰:“箜篌,旧制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以后,在我国日渐销声匿迹,被表现力丰富的琴、筝所代替。然而卧箜篌 在朝鲜却得以传承,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而成为今日之玄琴。在日本,因经由当时的百济国(朝鲜)传入,而称其为百济琴。
竖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亦广泛流传。
竖箜篌也称“胡箜篌”,其外型既有和西方竖琴相象的角形箜篌,也有琴头加饰的风首箜篌和龙首箜篌。东汉之时,竖箜篌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是西 域古乐器。《隋书•音乐志》云:“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旧器。”《通典》也说:“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 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这说明竖箜篌是由西域传人中原的。
竖箜篌多以丝为弦,元代也有以为钢弦的。东汉时用于宫廷,隋唐时用于龟兹、疏勒、西凉、高丽诸乐,敦煌隋唐壁画中的许多乐舞场面都有竖箜篌。宋时用于教坊。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初十日天宁节……教坊乐部,列于山楼下彩棚中,次列箜篌两座。箜篌高三尺许。”
在新疆克孜尔尕哈干佛洞第23窟和库木吐拉干佛洞63窟中都有竖箜篌的描绘。乐工身披彩带,上身半裸,双目下视正用左臂夹着竖箜篌,两手拨动琴 弦。壁画中的竖箜篌很典型,但遗憾的是当年艺术家没有画出竖箜篌的弦数。这种竖箜篌体积不大,竖抱在胸前弹奏,比那种立地竖起的箜篌显得小巧玲珑。
东汉时期,竖箜篌就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往来,由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它在隋唐时代,用于“胡乐”的龟兹、疏勒和高昌诸乐以入高丽乐中。由于它有 弦数组,不仅能够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的伴奏方面,都较其它乐器更为优越。后来箜篌又东渡日本,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
这种有曲形共鸣槽,并有脚柱,张着二十多条弦的竖箜篌,在中国乐坛上盛行于晋到隋唐时代。宋吴自牧《梦梁子》卷三里曾这样描写道:“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缕花金装画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臂之。”这是大型的箜篌。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小的箜篌,是左手托着箜篌,右手弹奏,多用于仪仗音乐中。今天,古代的箜篌实物虽已不存,但在我国大同云冈石窟有奏乐场面的浮雕上、敦煌的“隋唐乐队”壁画上和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浮雕上,都能见到弹奏箜篌的人像。
凤首箜篌是东晋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的,四百年多以后,唐德宗(公元780一805年)时,从强国(今缅甸)也传进了凤首箜篌。《通典》云:“凤首箜篌,颈有轸。”这是颈有辖的一种凤首箜篌,至今还在缅甸流传,称“桑柯”或弯琴,也叫缅甸竖琴。
凤首箜篌在隋唐用于天竺乐、高丽乐中。古代描写箜篌的诗屡见不鲜。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刘兰芝“十五弹箜篌”的诗句。最著名的一首是唐代 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首诗是李贺在京都长安作奉礼郎小官的三年间写的,诗中所提到的李凭是当时宫廷里著名的乐工。
箜篌盛行于汉、唐时期,它是唐十部乐中重要曲乐器之一,在宋、元两代继续流传,明末渐少使用,以至失传达三百年之久。为了挽救这古老的乐器,前些年,我国音乐研究部门根据历文资料再制了它,使古老的箜篌复活了。
新制成的箜篌,装有两排同样的弦,每排有四十四根。由于是双排弦,它可以演奏两个声部的复调旋律。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同时可以模仿古筝的推、揉、控、龈和模仿古琴的泛音奏法。如今箜篌常用于独奏。重释相为鞘舞伴奏,并在民族乐队中应用,探受听众的喜爱。月宫的吴刚和玉兔也听得入了神、着了迷。
一条混水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客服: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广告合作|账号注销|家电联盟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207号 ( 京ICP证041102号,京ICP备09075138号-9 )

GMT+8, 2024-4-27 15:52 , Processed in 0.164432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